你焦虑过吗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1-02 浏览:445
导读: 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其著作《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如果给如今的时代再添上一个矛盾的标签,那么我会说:“这是一个平静安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急躁焦虑的时代...

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其著作《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如果给如今的时代再添上一个矛盾的标签,那么我会说:“这是一个平静安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急躁焦虑的时代。”我们都知道人的情感表现是矛盾的,在人的平静的外表下可能掩藏着一颗焦灼不安的心。随着新时期的网络虚拟世界的兴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工具更新换代之快,情感体验方式的选择之多,使人们经历着更加前所未有的情感经历。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真实和虚幻产生疑惑,人的情感变得愈发捉摸不透,人的心灵被各种丰富的、矛盾的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扫清层层障碍,去探求焦虑下的人们的心灵状态。

焦虑是这个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情感体验。在贾群生老师讲述人际理论的基本观点时,提到了“焦虑”一词。这是一种不悦的体验,最初来源于婴儿无助的特性,哭泣成为婴儿获得生理满足的工具,也是获得人际安全的工具,这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的焦虑的某一方面。为了更多地了解焦虑,我挑选了《克服焦虑》一书。它由瑞士著名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专家维雷娜·卡斯特撰写,文字还是较为通俗易懂的,也涉及到了焦虑的原动力,焦虑的表现,焦虑性障碍等内容。

焦虑(Angst)一词来源于印度日耳曼语“angh”,与“狭窄”、“受束缚”有关。维雷娜将焦虑与人体的胸腔联系起来,焦虑能封住人们的咽喉,使人们无法自由呼吸。当焦虑现象产生时,人们会感到胸闷气短,不能畅通呼吸,而当焦虑情境过去后,人们又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并且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就是“感到一种静谧的生活乐趣,或者为挺过了一次危险性情境而自豪”。

虽然人们都对焦虑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但以克尔恺郭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是正式打开了焦虑分析的大门。他对焦虑和恐惧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焦虑不是恐惧,恐惧是针对特定对象的,而焦虑是“没有任何目标的焦虑”。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人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中,焦虑是永远的伴侣并从根本上将焦虑与原罪联系起来。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人物海德格尔则从焦虑的基本状态(心境)出发,形成了一整套存在主义分析论,从情绪的变化揭示心境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恐惧,揭示恐惧背后隐藏着的焦虑,并有意识地容忍它。虽然这个想法有些理想化,高估了一部分人的容忍能力,但总的来说,容忍焦虑,或者换一个词,面对焦虑,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焦虑的情境,他势必会懈怠沉沦,陷入泥潭而不觉,正是焦虑使他意识到自身所处境地,引发出一系列无助、绝望、痛苦的情绪体验,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坚定的认识,决心采取一系列行动,爬出泥潭,摆脱困境。这时候人们对于焦虑的容忍是发挥着积极作用。它需要人类有着面对焦虑的勇气,需要用一些美好的品质,用自信、镇静、临危不惧来面对它。

可我们真的是要把焦虑杀死在襁褓中吗?现实证明,焦虑是祛除不掉的,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阐述的那样:焦虑伴随着人的一生。书中的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它提到人是带着焦虑生活的,所以我们不该戒除焦虑。另一方面,其实是焦虑迫使我们在面对不适情况时做出抉择。焦虑就像一个分叉口,会把人引向截然不同的两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正是把它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释放紧张。一个有着焦虑特性的人,他必然是一个全身积累着兴奋与紧张的人。这种紧张迫使他选择回避,或是使他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来回击。要使这根紧绷的橡皮筋恢复,需要的就是放手,放松。联系我们生活,我们常常会为这样那样的事儿而神经紧绷,处于高度焦虑状态,过度的紧张使我们发挥不出现有的水平。所以我们不妨先放松一会儿,有人用酒消除压力,还有人用安眠药麻醉自己,而更积极的方式就是身体的运动。当我们处于或是面对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之时,鼓励自己、孩子出去跑步散会儿心,或和舒适感的人一会儿玩耍,都能缓解焦虑的不错方法。

对于逃遁、回避策略的调整也十分重要。当我们遇到重大的焦虑时,我们首先会做的就是逃避,但是书中又指出,单单地逃避无济于事,只有学会对自己进行调整,才能够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更好地处理。那么如何调整呢?一种情境如一场重大的考试引发了我们的焦虑,我们会进行心理暗示,首先质问自己,这场考试我能够避免吗?我必须要参加这场考试吗?接着我们思考:别人也要参加,他们都能够参加考试,我不参加的话那也太可笑了。我要是好好准备也能考好的。这样一步步地引导,我们就逐渐消除了对即将考试这个情境的恐惧。事实上也是如此,许多事情既然避免不了,那就勇于面对吧,当情境过去后,我们甚至会对情境的再临充满应对的信心。如果我们常常以回避策略来作出反应,就得不到经验调整,只会陷入回避的循环,就如同恶性循环一般,一个简单的焦虑情境可能最终导致复杂的、令人难以应对的焦虑情境。

在心理上甚至可以通过防御机制来控制焦虑。心理的防御机制能有意识地把不愉快的情绪,如焦虑及有关的不良情绪拒之门外,来保持我们自我同一性。投射是我们都熟悉的防御机制,它指的是把令人不快的特性或情绪移置到外部世界中,外部世界自然充满了敌意。如有些孩子将恶投射到黑暗中的事物,便有了黑暗焦虑。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是应该全神关注于孩子的投射带来的表面的一些表现,还是更关注孩子的投射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他们为了压抑敌意和恶行而产生的焦虑将它们投射出去,那这些敌意和恶行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缺少关爱而内心空虚,还是因为束缚过多而心生不满?因此,我认为在这个投射之下掩藏着的原因才是我们亟需关注的。追根溯源,找到关键点所在,多思考多观察,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现象,这是投射的防御机制给我的一点启发。

《克服焦虑》在焦虑的分析还是比较全面的,整本书都带着一种哲理的眼光来分析焦虑,对于刚接触焦虑的我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它的深入浅出的语言也让我接触到了哲学心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但该书分析有余,对于克服焦虑的方法似乎涉及不多,只在最后提及了对付焦虑我们需要正视之,表现出镇静的态度,并试图学会建立希望的方法。虽然该书在传授心理学知识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但在作者分析焦虑的起源、表现、焦虑障碍等方面中,或多或少带给我一些在生活教育方面的启发,我想,这便是我阅读该书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7452.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