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谁是最后的受害者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1-02 浏览:518
导读: 10月22日上午,甘肃省人民医院女医生冯丽莉扶贫刚刚回来,被曾经的一名身患直肠癌的患者持刀袭击身亡,时年42岁。她的朋友圈永远定格在最后一条:扶贫归来,继续努力工作。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伤医、杀医事件,使医生成为一种“高危职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则伤医事件的报道之时,总有网络暴民...

1022日上午,甘肃省人民医院女医生冯丽莉扶贫刚刚回来,被曾经的一名身患直肠癌的患者持刀袭击身亡,时年42岁。她的朋友圈永远定格在最后一条:扶贫归来,继续努力工作。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伤医、杀医事件,使医生成为一种“高危职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则伤医事件的报道之时,总有网络暴民大喊叫好、一边倒声援患者。随着舆情挟裹而起的,是怀疑医院、仇视医生的戾气蔓延。

暴力伤医的原因,往往是患者“对医疗效果不满意。”那么,医疗效果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精准的标尺呢?

当然没有。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医学再发达,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人体是世界上最错综复杂和最不确定的机器,不是每一种疾病都可以治愈。即使同一种疾病,面对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也未必相同。医疗的特点是在活的人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而诊断也好,治疗也罢,都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做出的判断。但是认知永远是相对的,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是医学原理。而我国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一些基本、常规的医学健康知识认知几乎是空白。获取相关知识大多依赖上网搜信息,而网络本身就是鱼龙混杂。当疾病治疗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矛盾就会爆发。举个例子来讲,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人们渐渐习惯于“生育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潜意识存在“现有条件下生育孩子不会有危险”观点。因此,一旦有孕产妇死亡事件,人们往往感到震惊。其实,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生育孩子的死亡率也是一直存在的。

又如一些患者认为 “怎么花了这么多钱,也没有治好?”,心里有怨气。但是作为医疗本身来说,医患双方不是一份价钱一份货的买卖。健康不是商品,医生不是神仙,药物是恢复健康的一种可能性手段,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

科学不是万能的,同理,医学也不是。

此起彼伏的伤医事件,不单是医生群体的悲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我国大约700万医务工作者,而每年需要应对诊疗的人次是76亿。每一名医生受到伤害,最终的受害者是这名医生背后等待被救治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人。

试想:如果医护人员连生命和尊严都难以保证,长此以往,何谈职业追求?又怎能推动医学的进步?触手可及的危机与风险现实,怎能让高考学子拥有报考医学院校的激情?

若终有一日,医院再也留不住医学人才。那么,谁来帮助岌岌可危的生命,与死神展开生死决斗?泱泱大国,十几亿人的卫生健康问题又将托付给谁?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道出了医学的真谛。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确保医生和患者双方权利,需要国家层面上不断改革医疗制度,降低看病成本,普及健康知识,完善法律体系等等一系列措施。但作为我们每个人来说,面对疾病的诊疗,是否也应该在满怀希望的同时,承担一些失望的预期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7545.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