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孩子来解决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往往是孩子们的大难题,有些孩子一看到解决问题就害怕,自己给自己限定了结局——不会做。解决问题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今天就根据我的课堂说说低年级孩子来解决问题。 今天课堂上讲有关解决问题的习题,刚开始让孩子们齐读题,但是我有个要求,就是读完一遍题我会让他们把书合上,口述题,看谁说的最完整。其实就是想让他们用心读题,理解题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孩子们今天读题读的非常认真、用心。读完一遍后,合上书找人口述题。举手的人并不多,孩子们都是很谨慎的。没关系,找了两名积极分子说。他们说的挺好的,大致意思都说出来了,只是个别数字没记清,没关系,题意了解了就好,对他们进行鼓励。然后又进行第二遍读题,这遍不用我提醒,孩子们都读的特别认真。仍然受合上书、口述,这次举手的人多了,又找了几个人说。这道题,通过孩子们的读题、口述,再读题、再口述,最终自己把题吃的很透,然后让他们自己把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通过检查,只有极个别孩子没做对。通过做这道题,让我更加坚信,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他压根都没有认真读、认真找,所以认为自己不会。 对于二年级孩子们来说,解决问题已经不再陌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巧。知道了当问题求“一共有多少”时,就是把它们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如果加数都相同时,还可以用乘法进行简便计算;当问题求“还剩多少”时,就是已经知道了总量,求部分,用减法计算。对于这些比较直观的解决问题,孩子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稍微拐点弯,有些干扰的,孩子们就迷了、晕了、不知所措了。归其原因,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被题吓住了,自动放弃 有些题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孩子害怕,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不懂,就直接放弃说“我不会”。这些孩子就属于被题吓住了,选择放弃,求助家长或老师。 分析: 孩子真的不会吗?未必,只是他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自己觉得自己不会,就不愿意再去读题、再去思考到底该怎么做。 引导措施: 像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帮助他克服内心的恐惧,帮助他走出解决问题这个阴影,让他明白: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再次读题,并且边读边想,想每个字的意思,想之前有没有见过这种类型的题,想老师课堂上是怎么讲解决问题的。孩子可能还是敷衍了事的读一遍,然后说不会,那就再引导孩子给你说说已知条件。说不定就是这么读着、说着,孩子就会忽然顿悟,会做了。这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是他自己做出来的,鼓励他只要认真读题,搞清楚条件和问题,结合课堂的学习,就一定能做出来的。 当第一次引导孩子独立做出来以后,相信他对解决问题的恐惧就好少一些,如此反复,相信孩子会爱上解决问题的。
原因二:懒得动脑,因为有帮手 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太安逸了,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事不愁,想要啥有啥。这么安逸的生活让他没有遇到过困难,没有遇到过挫折,也很少去动脑子思考办法。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懒。读书时懒得张嘴,做题时懒得动脑。解决问题比较长,懒得看、懒得想,于是,就声称不会。我们的家长朋友呢?又太勤快。孩子这边说不会,家长那边就把答案奉上。这么容易、舒适的做题方式,孩子干嘛不用呢?于是,这就成了他的做题小伎俩,遇到稍复杂的解决问题就说自己不会,让家长帮忙做。 分析: 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只会越来越笨。因为聪明的脑袋都被我们的家长给代替工作了,而孩子的脑子长期处于半休眠状态,只会反应越来越慢。如果孩子认真读题,用心思考,大部分的解决问题都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请给孩子一定的鼓励,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动动他聪明的脑袋,独立完成。 引导措施: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笨,对于他问的解决问题自己能独立完成,那就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当然,当孩子说自己不会的时候,别忘了鼓励孩子自己能做出来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引导,让他认真读题,一遍不行读两遍,两遍不行读三遍,读着读着说不定孩子就会做了。 引导孩子动脑子思考,独立完成,才是最好的辅导方法。希望家长朋友不要轻易帮助孩子,因为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优秀,他们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鼓励,需要您的正确引导。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