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必须尊重他们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1-08 浏览:398
导读: 我们为什么必须尊重他们 2019.11.1 这里的“我们”是指我们老师,“他们”指的是学习困难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我们的脸色常常难看,我们的语气常常严厉,我们的态度常常急躁,实际上是在我们心里这部分学生不争气,没有达...

我们为什么必须尊重他们

2019.11.1

这里的“我们”是指我们老师,“他们”指的是学习困难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我们的脸色常常难看,我们的语气常常严厉,我们的态度常常急躁,实际上是在我们心里这部分学生不争气,没有达到我们心中合格的标准,于是就表现出不尊重。这种情绪是及其错误的,及其有害的。

从七年级开始,甚至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开始学习吃力,理解跟不上全班大多数人的节奏,慢慢分化、退步,有的都已经什么都听不懂了,从早上7:00到下午6:00,除去吃饭两个小时,全天在教室将近9个小时,天天如此,那种无聊和空虚,孤独和烦闷谁能够体会?不能说话,不能做小动作,不能打瞌睡,要端坐,要遵时守纪,要按时完成大量的作业。我没有住过监狱,但我从其他途径了解过监狱生活,学困生的学校生活真的比监狱生活更难过。有人打过一个形象的类比说,让一个成年家长或者老师一天10个小时坐在电视机前不停地收看国际频道阿拉伯语频道,不准说话,不准做小动作,不准打瞌睡。如果能坚持下来一个月,就一定是一个神人。心同此理,我们的“学习困难学生”真的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人都希望学习好,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伴的夸赞,但他们能够做到吗,我们要站到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说句大实话,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能够忍耐性地坐在教室里听我们讲,就是对我们老师的无限尊敬,我们处于平等考虑也必须对他们表示出我们最起码的尊重。

在当下初中学校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大前提下,均衡、公平是主流意识,学生不分基础和接受能力,高分和低分混合编班,特长、兴趣各异的学生统一用一个标准考核评价,升学压力如此巨大,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怎么办?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沿袭传统意识歧视或变相歧视学习困难学生,甚至是驱赶他们;还是保持清醒,努力改变,营造一种清新、和谐、正确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教师是给别人讲道理的人,要像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去喜欢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

科学地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他们蕴藏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的种子只能长成低矮小草;有的种子可以长成鲜艳五彩的花朵,有的种子只能长成绿叶给花朵衬托。但他们没有高下之分,没有优劣之别。而我们现实中的学校教育正好违背了自然规律,逼着鱼儿上树正是许多时候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了田径运动会,有一部分孩子在运动场上表现特别突出,他们频频登上领奖台,自信心溢于言表,那种天真看上去真的很美很美。10月份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我校男子篮球队以七八年级学生为主,比其他学校九年级为主的球队低一个年级,但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拼劲和韧性真的很让人感动,一路过关斩将,拼到决赛,最终取得亚军。接着是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我校男子足球队员以七年级学生为主,平时学习时间紧训练很少,但在赛场上丝毫不落下风,小组赛把卫冕冠军队2:0踢败,信心大增;下午我到现场观赛,和中强中学比赛,上半场0:0,先后有四名队员受伤,中场休息,他们膝盖上渗着血滴,胳膊上流着血,脚还肿着,在场边擦了点碘伏就又冲进赛场 ,下半场踢疯了,一连串4:0,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顽强、坚强让人动容,最终取得第四名。还有我们的全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早上6:30就开始训练,下午放学了还不走,星期天加班训练,他们的脸上是兴奋的表情。赛场上的孩子们才是他们本来应该具有的模样。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有几个篮球爱好者在前院广场投几个球,天已经黑了他们依依不舍地不想离开校园,我真的不忍心制止他们,温柔的催促他们赶快回家。他们太想玩了,太想放松一下,学校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

常常回想八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上中学的情景,经常被老师带着出去踏青,秋游;也经常被老师带着去他们家农田帮忙;冬天学校伙房抬水、杂煤,给老师办公室打煤球;有时候老师有事就在校园里疯跑……没有复习资料,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周考月考,但学习起来真是全神贯注,我们的学业成绩并没有一塌糊涂,该是优秀的还是优秀,该是合格的还是合格。我们的心态平和,考上学了就进一步深造,考不上学也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开学的第三周,七年级一个班主任打电话说他们班一个学生一周都没来上学了,当天上午他妈妈打电话说她逼着孩子上学,孩子就试图从窗户往楼下跳。中午我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去学生家里家访,但最终也没有见到学生,直到现在孩子也没有返校。孩子任凭跳楼都不愿上学让我这个当校长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在学生心里上学比死亡更可怕吗?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朋友说他们小区一个16岁的高中学生在自己家里从11楼阳台跳下当场死亡。据说是压力太大导致抑郁,请假在家治疗过程中,趁家长不在家自杀。我的心顿时忐忑起来。

我们真的无法改变当下对教育的考核方式,中招考试就是一次残酷的智力分层,45%的学生可以如愿考入普通高中,55%的学生必须接受“失败”的命运。这是全社会普遍的心态和认识,难道考不上普通高中真的及时失败的人生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只要他们不失去自信,只要他们不放弃成长的努力,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长跑,开始冲在前面未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现在已经进入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要说中招后,高考后,就是就业后再学习成功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送表初中一个老师的女儿1998年初中毕业,中招成绩很不理想,没办法就掏钱上了登封中专举办的普师班,三年后毕业统一安排为农村小学教师,在送表乡最偏僻的马窑小学任教,当面对如此凋敝的农村小学,她决定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她开始努力复习参加成人高考,四年后拿到了河南省教育学院大专文凭,然后被分配到送表乡初中任教,她扔然不满足自己的处境,继续努力考试,参加成人高考,5年后如愿取得了郑州大学本科学历,在郑州大学学习期间,她的视野发生了变化,决定考研究生,本科毕业的同年被兰州大学本硕连读录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她的大多数同学仍然在偏僻的农村任教。

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人看,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人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这是我们当教师的最起码的师德要求。我们只要具有了以生文本的思想,那么我们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对学生就会分层要求,就会自然地产生因材施教的措施和办法,就会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平和。学生就会多一分自信,多一分幸福。校园就会多一分和谐,多一分自然。驱赶一个“差生”等于给学校增添了一个隐患,给社会增添了一个累赘,给家庭增添了一份负担。他们本该在校园里的年龄在社会上游荡,染了黄发,穿了奇装,染上了坏习气,在校园周围盘旋,勾引越来越多的校内学生走出校园,看似减轻了一个负担,但同时又增加更多的隐患。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7709.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