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郑州市龙门实验学校 袁万泽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立冬,通常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最容易出现断崖式暴跌的时段,一轮凛冽的大风降温,便会强行拉近我们与西伯利亚的距离,但是,今年的立冬却格外不同,一群来自河南各地市的一线道法学科同仁们相聚商丘古城,聆听专家讲座,助力自身成长,高屋建瓴的传经布道,热情高涨的学习氛围,古老深邃的城市文化,细致入微的师院服务等,仿佛使得这个季节由“冬气实,其风惨以烈,固风也”变成了“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十天的学习倏忽已尽,却回味无穷。总结如下:
一、做德才兼备的引路人
首先,以德育人。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上说“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也就是说皇帝也不能把自己的老师按一般臣下对待,老师见天子可免行臣子之礼。但是,古人强调尊师敬长,师道尊严,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讲究师德为前提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师德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要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其次,以文化人。古人云,“师之贵也,知大知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那么,老师肚子里大量的墨水从哪里来呢?一般来说,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实践获得知识,二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获得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个体时间、精力有限,想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去开创前人未走之路,就必须主要依托间接经验来迅速提高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即老师们通过阅读历史经典著作,品读名家教育思想,与过去的大师对话,去传承五千年的文明,续写前人的传奇篇章。但仅有阅读是不够的,阅读仅仅是输入,我们还需要将输入的内容进行加工即思考,最后以写作的方式输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老师应该成为阅读的职业群体,习惯用文字记录生命的流淌,能够以文化人,引领学生和自己走出精神的贫瘠,走向生命的充盈。
最后,德才兼备。古人认为“师者, 人之模范也”因此,教师应“有道”、“有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老师应该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引路人。
二、当品质课程的工匠人
首先,以人为本,价值为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原名师魏巍老师在讲座中指出,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知识本位——为考而教、学科本位——为教而教的现象,很多老师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经师,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我们的教育沦落为“成家”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思想性,应该是在马列主义、毛邓三科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应该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学生本位——为人而教。
其次,整合资源,设计为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教材内容包括“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等三部分六本书。作为老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很具挑战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整合教材、搜集资源、择优选取、精心设计。梅连贤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环节设计”主题讲座,引导我们按照时间逻辑:过去、现在、将来;思维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生活逻辑: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等不同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从而建构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高效课堂。
最后,核心素养,落地为先。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被炒得热火朝天,成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风向标。那我们到底该怎样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开花呢?有人说是基于经验合作探究;有人说是创设情境引发冲突;也有人说是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在我看来,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是在寻找一种载体,一种可以让核心素养这个“顶天”的东西“立地”。你可以像窦树东老师那样选择活动体验式教学,也可以向郭淑琴老师那样设计问题串,甚至可以向魏巍老师那样从问题到话题再到主题。总之,只有真正落地的素养才是内化的品格和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和追求。
三、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是呀,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而我,不仅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新时代教师,而且是一名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政课)教师。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郑板桥曾在《道情》中写道:“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简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无上光荣”来形容教师的地位,强调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而我,作为一名年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充满着朝气和潜力,拥有无限的希望和可能,应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铸魂育人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