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奸”
——读《丰子恺散文》有感
最初读丰子恺的文章,是从教课文开始的,最初教的课文是《鹅》,然后是《手指》,其实不仅是丰子恺,我读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是因为我在教课文的过程中,想了解作者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于是去读他的作品。比如因为教《桃花心木》而读了系列林清玄的作品;因教《匆匆》读朱自清的系列散文;因教《祖父的园子》而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等等。
从小在乡村长大,并不知道文学为何物,也很少去读一些名家作品,偶尔读的只是一些心灵鸡汤一样的杂志。
在后来的工作中,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特别窄,不知道每一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背景,更别谈拓展与理解,只会照本宣科般传授知识,正是在教的过程中去读原著、读作者的系列作品促进了我的文学素养,丰富了我的课堂,也让我热爱上了文学。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以前我也没有读过,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借到的。
文中的一则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容是如下:
一位开羊行的朋友为我谈羊的话。据说他们行里有一只不杀的老羊,为颇有功劳,他们在乡下收罗了一群羊要装进船里,运往上海去屠杀的时候,群羊往往不肯走上船去。他们便牵老羊出来,老羊向群羊叫了几声,奋勇地走到河岸,蹲身一跳,首先跳入船中,群羊看见老羊上船了,便大家模仿起来,争先恐后地跳进船里去。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后,他们便把老羊牵上岸来,仍旧送回棚里。每次装羊,必须央这老羊引导,老羊因为有这点功劳,得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摘自《随感十三则》
我第一遍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我看到“羊奸”二字时,顿时就明白了,文字的亮点与平淡的文字背后惊人的一醒,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候,自己也是群羊中的一只,从众的心理无处不在,具体谁是“羊奸”我们并不知道,犹如当时这只老羊看似德高望重,其实是假装积极,过后退出,而其它羊则已成为屠宰场中的一员。
这只老羊,可恶而又可恨。也许它是为了自保身不由已;也许它在职场无可奈何只能由人摆布;也许这只老羊倚老卖老,无论哪一种,都令人同情不起来。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场景,别人在议论着某一件事的时候,你也会跟着说了某件事,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相当激烈,也许说者无心,也许听者有意
突然有一天关于这件事的细节早已满城风雨,是谁传播了他?是谁无意说给了谁?或者成了笑料?或者成了把柄?突然也想到了这个词“羊奸”。
我把这则短文曾经讲给几个好朋友听,我们都觉得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做过羊群中的某一只羊,而且做得相当真实,从没有发现周围情况的不同。这段文字的深刻之处就是:于无声处响惊雷,于平淡之处显深刻
对于“羊奸”这样的人唯有自律、自省、自制是最好的办法,勿听、勿视、勿扰、不从众,也许这就是作者当时最想表达的。
最后一句中的“该死”这一个词是作者对这只老羊的态度,也是对生活中此类人的态度,前半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平淡事件的诉说,就是老羊领群羊上船,并没有让人感受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最后道出了老羊保全生命的方法时,才会顿悟其中。而“该死”这两个字憎恶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作者的正直。 不做老羊这样的“羊奸”,其实也不能做从众的群养,这才是文字背后蕴含地表达。
正如散文家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所说:“一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中的老羊与群羊其实也影射了生活中的一些人与群体,应该怎样做人与处事,应该看人与看事。
文字用平常的字句,白描的叙述,让人读后有无限深刻的思考,以小见大,取材于生活所琐之事,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每次读这样的文字,都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真是平淡如初,却又明媚如眼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