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南校区)刘亚慧
齐白石老先生作画,求的是“在似与非似之间”,于是,于老师将这一精湛的作画艺术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自己的“为师之道”中,即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老师不要太像老师,课堂不要太像上课。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因而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这句话。其实,师生之间更应该是“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应建立在感情接纳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有人质疑这句话,明明不喜欢,老师还要装作喜欢,这岂不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么一来,也许一视同仁能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老师都做出喜欢他们的样子和行为,这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自信感。
和同学们的相处,用微笑来表达对学生的“喜欢”,让“微笑”成为自己的一张名片,尽管有时微笑会从脸上消失,但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教师脸上有笑,学生就有亲近感,而无惧怕感。
用“手”来表达“喜欢”的意思最敏捷。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脑袋,用手轻轻拍一下学生的肩,向学生跷起大拇指......随手关切的动作,让学生更有动力。当学生写作业姿势不准确的时候,用手扶起学生的前额,小小的动作,却让学生立即领会老师的用心,将老师这无声的细腻铭记在心。
用掌声来向学生表达“我喜欢你”。掌声是有力的赞美,具有强大的赞赏和肯定作用。当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精彩的发言后,老师可以用自己的掌声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哪怕只取得些许进步,也应为之鼓掌。
用帮助向学生表达“我喜欢你”。每逢做作业的时候,于老师会不停地在教室里走着,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有困难请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跟前。”于老师如果见一位同学坐在位子上发愣,便会走过来,低声问:“写不下去了,是吗?”这样的帮助虽然在于老师眼里是举手之老年,但学生却因此念念不忘。
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老师讲的内容便会深入人心。为了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于老师不会太过约束自己,尽量让自己做到“似师非师”的程度,走路的时候不双手背后或双臂挽怀;无论是校内校外,主动跟学生打招呼;课间尽量和学生一起玩,或者和学生交谈;经常讲故事与笑话,和学生一起值日,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说到上课,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理念”。于老师说,自己年轻时,也并不出色,“渐入佳境”是“不惑之年”之后,任何进步都是有过程的,心境好了,教学之中往往会生成出乎意料的精彩。
因此,教师首先应有好的心境,接纳学生,身心愉悦,表情就会丰富而自然,教学语言就会流畅而生动。其次,课堂不要太像那么回事,限制太多,要求太严,学生在课堂上势必缺乏安全感、轻松感,学生思维势必凝固。课堂应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总之,“不太像上课”,那应该像什么?像游戏啊!像活动啊!课堂要有情趣,动静结合。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