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级教室里,经常发现学生读课文时,有的读着读着就读错了行,不知道自己读到了哪里。刚开始读错行,大多数学生会认真找找重新读,但,当一而再、再而三读错行时,很多学生就读不下去了,干脆呆坐着看别的学生读。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儿童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朗读本身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成人意识里,朗读只是一个张口发声的事,似乎特别简单。但这一貌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是很复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个器官的参与和配合:朗读时首先是眼睛看到文字信息,文字信息要通过神经传输给大脑的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对文字做出识别后,神经系统再指挥发声器官发出该字的读音……一个汉字从看到到读出尚且如此周折,更何况一段话呢?因此,貌似简单的朗读,其实并不简单,再加上初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养成语感,没有形成固定的词语模块,因此,课堂上读错行或者找不到地方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拐杖”——指读。
“指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指着文字读。也就是说,读书时,手指指着文字,眼睛看着手指指的文字,手指移动,目光也随着移动,朗读在手指的辅助下进行。朗读本来发生在口和眼之间,而“指读”则有了手的参与,强调手、眼、口三者配合。据观察,凡是有指读习惯的班级,朗读时,学生都能在手指的辅助下,较顺利地读完文章,注意力一般不会分散。而没有指读习惯的班级,总会有部分学生因读错行而中途放弃。
是的,有了手指的辅助,当朗读进行到换行处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顺着手指寻找到下一行开始的位置,准确地阅读每一行的文字,不会再有漏行、串行或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除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外,儿童在指读过程中,也会因为手指把所有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从而延长注意的时间,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从识字方面来说,由于手指把所有的注意力凝聚到了一起,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又更加深入了一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识理解。
这样说来,从实际情况看,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指读”是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但是,也许有老师疑惑,课标中对于默读的要求是“不指读,不出声”,如果初入学时让儿童指读,是否就跟默读的要求相违背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对不同学段中默读的要求分别是什么。第一学段,对于默读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对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由以上要求可知,课标对默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学段的“学习默读”,统编教材在二年级安排落实,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和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两课后,安排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练习;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羿射九日》,安排了“默读课文,不要指读”练习。统编教材的编排一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习默读”的要求分解为“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和“默读课文,不要指读”,并且两个要求的跨度将近一个学期,可见,“不指读”是落实默读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样说来,在儿童初入学的时候,是可以借助指读这一特殊的“拐杖”的,当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再提醒学生丢掉这一“拐杖”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