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上的手机铃声
周三下午,作文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埋头奋笔疾书,我坐在讲桌前看着明天要讲的课文,享受着这份安静。忽然,一声清脆的手机短信提示音从教室后面传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扭头朝声音传出的方向望去,教室里传来一阵小声的议论,我不由怒火中烧:我们曾三令五申要求学生到校不准带手机,连电话手表也不能在上课时间开机,同学们也一直很遵守纪律,今天是谁这么大胆?把手机带到学校,还敢让手机在课堂上响起?这不是公然挑衅班规班纪吗?必须严肃处理!短暂的十几秒后,同学们都扭过头来,把目光转向了我,这分明是想看看老师会怎么处理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我清了清嗓子,大声问道:“这是谁那里发出的声音?”“老师,是从第一大组后面传来的。”一个男生说道。我用严厉的目光盯着在那一片儿坐的几个同学,我也感觉是从那一片传出的声音,“谁带的手机?”我大声连问三遍,那几位同学都摇摇头,很无辜地表示没有带,我更加气愤,还不主动承认,是想让我搜查吗?我在心中默默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此时同学们都瞪着大眼睛望着我,像是在说,现在没人承认,老师看你能怎么办?我在心中盘算着,我现在可以下去挨个搜查,就不信查不出来!我也可以让同学们无计名检举揭发,也一定会找出主要嫌疑对象!可是,如果这样处理,这节作文课就白白被这一声铃音搅局了,同学们的习作任务就完不成,如果这个同学把手机藏得好,我折腾一番没找到,岂不更没面子?让同学们揭发吧,如果被揭发出来的人就不承认,我不也是下不了台吗?即使当场找到了带手机的同学,我又能怎样处罚?而且会弄得他很没面子,这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啊!
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换了平静的语气,问道:“刚才都谁听见第一大组后面有手机铃音了?”班上好多同学举起了手,我叹了口气说:“刚才我问了几遍没人回应,我还以为是我听错了,原来这么多同学也听见了,看来刚才确实咱们组这儿有手机响啊!我想,这个同学一定是不小心把手机带到学校的,因为,如果是有意带手机来的,一定不会让手机在上课时发出声音,那不是自投罗网吗?我想,现在这个同学一定很后悔自己无意中带来了手机,如果他知道错了,那就到下课时来找我吧,如果能主动承认错误,我可以原谅他这一次。但如果还不想承认,那就是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办法找出这位同学来的,但如果到那个时候,他就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原谅了,大家都会看不起他。同学们你们觉得是这样吗?”大家一致点头赞同。我趁热打铁:“现在是上课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件小事影响我们学习,请大家接着完成自己的习作吧,我相信这位同学不是故意打扰大家的。”同学们又拿起笔开始写作文,教室内再次安静下来。
下课了,大部分同学已完成了习作,站在讲台上等我批改,我一个一个当面改完,等围在讲台上的同学都下去了,小琪拿着练笔本来到我身边,我伸手去接她的本子,没想到她却拿出了藏在本子中的手机递给我,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您别找了,手机是我带的,我真的不是故意把手机带到学校的。我中午回家吃过饭玩了会手机,就随手把它装兜里了,下午来学校时也没注意,我真的不知道我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老师我错了,我把手机交给你保管吧。”我一怔,真没想到带手机的会是这位平时安安静静的女生,她是班上的干部,学习成绩还不错,作业也总是完成的干净工整,这么一个乖乖女,叫我怎么猜,也想不到是她。 “这是你的手机?还是家里人的呢?”“这是我的手机,是我妈给我的。”我看她把头埋的更低了,涨红了脸,就对她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勇气可嘉,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以后一定不会再带手机来学校了吧?”“不会再带了。”她使劲点着头说。“好!老师相信你,妈妈给你手机,是方便她不在家时和你联系,你一定要管理好自己,不玩手机游戏。既然你想让我保管你的手机,那就先放我这里,放学了你来拿吧。”她充满感激地说:“谢谢老师!”看着她走下讲台,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放学后,我叫住她,悄悄把手机还给她,她再次低声说:“谢谢老师!我再也不会带手机到学校了。”我返回教室准备打扫卫生,她主动留下来帮我扫地。
看着她依然红着的脸,我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去搜查,如果当时就查出带手机的是这位腼腆的女生,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我不禁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犯错都不是有意要和老师作对,他们只是一时疏忽犯下了错误,而我们在处理时却往往过于急躁,急于把犯错的同学公布于众,急于对他们批评指责,急于“杀鸡骇猴”,正是这种急躁,剥夺了孩子悄悄改过的机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把一些无心犯错的同学推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使他们变得逆反,变得会常常故意犯错,甚至自暴自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呢?因此,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当我们准备批评学生时,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我们的言行。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又不损害老师的身心;既融洽师生关系,又树立师德形象,这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