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观《少年的你》有感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2-05 浏览:653
导读: 押题——观《少年的你》有感 怀着压抑、窒息、痛苦、无力、迷惘、愤怒的情绪看完了电影《少年的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依然恍惚、不安。 周冬雨的演技通过这部电影登上巅峰,毋庸置疑。她的哭,她的笑,...

押题——观《少年的你》有感

怀着压抑、窒息、痛苦、无力、迷惘、愤怒的情绪看完了电影《少年的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依然恍惚、不安。

周冬雨的演技通过这部电影登上巅峰,毋庸置疑。她的哭,她的笑,她的故作坚强,她面部的每一块肌肉的抖动,睫毛的闪烁,把各种情绪表达的精准无比,淋漓尽致,一直把观众拉入到她的灵魂深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但今天讨论的重点不是电影本身,不是演员,不是剧本,也不是导演,而是电影反映的“校园霸凌”问题。

电影一开始,用胡小蝶的死直接把校园欺凌暴晒在观众面前,足以令人恐慌,感到可怕。当一件事情足以令人以终结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的时候,就说明这件事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然而,胡小蝶的死,对于校园霸凌并没有带来丝毫的改变。霸凌,仍在继续。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是陈念。就因为陈念不忍胡小蝶死后的惨状,脱下衣服为亲爱的已逝同学胡小蝶盖上,便从此永无宁日。

就这样,被欺负的无以复加的陈念在生与死、水与火中生存,她无助、孤独,就像溺水却又抓不到一根稻草的孩子。最后警察问她,为什么不报警?陈念反问一句:不是报过了吗?是啊!不是报过了吗?换来的是什么?报警没有换来安全感,反而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报复,拳打脚踢揪头发拍裸照,身体和心灵的双重重创,使她急于通过高考逃出这个灰暗的天地。于是,她流泪,她隐忍,无助的她甚至还要故作坚强地安慰自己的母亲。

每天上下学的路上,她都要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被魏莱一帮人欺凌。她只是个柔弱的女孩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面对欺凌,她选择忍耐,再坚持坚持就要高考了,她仿佛已经看到了东方泛白的曙光。

我们的法律在很多时候是很无力的,这个只要是个人都知道。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率越来越高,甚至弑杀亲生母亲,杀害同班同学的事情都能发生,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做的?可那些受害者面对各种欺凌,她又能怎么办?被警察叫去训诫一通,又有何效果?他们面对警察的询问,甚至嚣张无比,因为未成年是他们最大的依仗,我就是犯了法,你们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他们对法律的无知,对生命的漠视,令人遍体生寒。有时候,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是唯一的出路。

忽然想起来一个老师的亲身经历。他在上高中时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终于忍无可忍之下,半夜时分,他拿着板砖朝正在熟睡的那个同学脸上狠狠拍下去。从此,整个学校没人敢惹,那几个以欺负弱小为乐的校霸再也不敢拿正眼看他。试问,如果让警察来教育批评,能起到什么效果?最终只会向魏莱一样心生怨恨,变本加厉。

抛开教师的身份,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不会容忍、放纵那些熊孩子的恶行。我十分赞成我那位老师的做法,既然法律无能为力,那么能救赎自己的也只有自己。甚至,当我看到魏莱被杀的那一刻,莫名有些宽慰,心中感到解气,脑海中只有两个字——活该。尽管陈念只是失手导致魏莱的死亡,但一直欺凌自己,让自己无法正常生活的人毕竟是死了,压在心头的那座大山,紧固自己身心的那道枷锁,毕竟已不复存在。这让我想起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陈念逐渐远去,电线杆的根部几棵开的正艳的黄花被一根绳子紧紧束缚着。这让我联想很多。对于陈念来说,束缚她的无疑就是校园霸凌,是随时都可能带给自己噩梦的魏莱一帮人;对于小北来说,束缚他的是这个到处充满暴力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对于我们正常人,这条绳子却是我们行事的准则,它是正义,是遵纪守法,是公理道德。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比如魏莱,这条绳子就是约束她疯狂行为的管教。可魏莱偏偏没有了这条绳子。

所以,魏莱死了。她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有比这个更惨痛的代价么?

对于魏莱来说,她可以说是暨死有余辜又令人痛心。胡小蝶的死也跟她脱不开干系。面对逝去的生命,她们在警方的询问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简直令人发指。在她们心中,人的生命就像阿猫阿狗甚至蝼蚁一样的不值一提。死就死了呗,管我什么事?可造成她这种性格、促使她这种行为的根源是她自己吗?显然不是,相信魏莱从小也是一位乖巧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童年也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无瑕。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来自家庭教育的疏忽,亲情的缺失,学校一味追求成绩的教育,使魏莱像沙漠中的玫瑰,最终成长成为一朵毒花。

同样青春年少,花一样的年龄,可心中丝毫没有善恶是非的她完全把自己的凶残施加到别人的身上,并以此为乐。她何曾设身处地为别人想过?她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高三即将毕业,早已过了被人原谅的年龄。无数次的伤害,到最后换来一句“活在当下”,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就要翻页过去,甚至要拿钱来摆平她人心中难于抹平的创伤,多么的滑稽,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笑,又是多么的冷漠?

对于自己犯下的滔天大错,她所在乎的也仅仅是来自警方的追责和复读换来的家庭压力,而不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不是是非善恶的反思,不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在享受欺凌她人的快感过后,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和处罚是她向陈念认错的主要原因。在她的心中,无论怎么欺负你,你都能够既往不咎,甚至可以当做朋友,她还能无知、无耻到什么程度?

面对随时随地的威胁,保护陈念的不是法律,不是老师,而是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可却那么的真实、合理,没有丝毫的牵强感。自从胡小蝶死后,陈念和小北的脸上的伤就从来没痊愈过,这仿佛已经成了生活的全部。生活,真的就本该如此吗?

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奢望,又何来的生活?

父亲早亡,不堪贫苦的母亲又弃她而去,孤苦无依的小北在最无助的时候,是陈念不顾自身安危替他报警,却遭来无端的报复和凌辱。这对于小北来说,是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正义和温暖。为此,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保护陈念的安全。就这样,两颗同样孤独无依而又弱小的心灵紧紧地靠在了一起。为了陈念,小北不惜替她顶罪,用自己的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搏陈念一个美好的未来。语言很简单,也很朴实:你来保护全世界,我来保护你。就是这么个小混混,内心深处却闪耀着刺目的人性光辉,敢于担当,敢于牺牲。尽管在大人的眼里他所做的一切那么的幼稚、可笑。但扪心自问,面对我们需要保护的人,我们能做到小北那样义无反顾吗?恐怕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成人要考虑的更多。但能够打动人的偏偏就是小北这样简单的想法。

一个是高三在校的优秀学生,一个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街头小混混,本应该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就这么匪夷所思却又理所当然地相交了,这是生活的无奈还是社会的悲剧?

影片所隐含的不仅仅只是欺凌,还有人性的冷漠,生活的艰辛,教育的无奈,母性的缺失,法律的无力……

学校到处挂满了激励学习的横幅,那种气氛多么的熟悉却又多么的诡异?一味的追求成绩,使教育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失去了教育的本色。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能够明辨是非的人,然后才是知识和技能。可满眼的条幅就像插在堆尸成山的战场上的旗帜,只有血腥,没有了情感。要想夺取高地,你就得踏过他人的尸体。可这毕竟不是战争,不是你死我亡的生死较量,因为他们最终都要步入社会,走进生活。

影片中两次出现老师“押题”的情节,最终,老师押题居然押对了。看到这里,我心中一阵苦笑。为考试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一切都为了考试。老师能够押对题,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他们由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专家。同时,我想,导演绝对不仅仅是想利用押题来告诉我们这些。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押题?因为我们的未来都是不可预知的,无论是努力还是懒惰,都在押。 押的是前程,事业,爱情,未来……

能不能押对,只有时候到了才知道。然而,押对与押错,又能怎么样呢?人生不能重来,最终都要为自己的“押题”承担后果,有苦也有甜。

这些现象仅仅是存在于电影里吗?

现实中,恐怕比电影还要夸张,看看各学校临近中考、高考的条幅、电子屏的内容就知道了。老师们开考前慷慨激昂的动员,歇斯底里的誓师,跟送子弟兵上战场有何区别?枪炮未响,却早已硝烟弥漫,惊心动魄。

考试题一年比一年难,可高考的分数却一年比一年高,逐年递增的高考分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学生智商的认知。可他们鼻梁上架着的那两个厚重的镜片、佝偻的脊梁、木讷的表情、呆滞的眼神似乎又在诉说着一个多么凄凉的故事。为了成绩,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对错。一旦条件允许,内心积攒的压抑和无处宣泄的荷尔蒙就像决堤的黄河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高考结束后孩子们用校园内铺天盖地的课本碎屑来宣泄对当今教育的不满,可见他们从小到大是多么的压抑,多么的想摆脱这种监狱般的生活却又无可奈何!高考终于结束,管他考上考不上,再也受不了禁锢在内心深处的枷锁,他们就像久困牢笼的狮子,迫切地想要冲出去,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此刻,他们不管不顾,一刻也等不了,心中早已积郁已久,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这座满腔愤怒的火山终于爆发,疯狂地撕课本,一张张地撕成碎片,狠狠地扔出去,要把十几年积攒在内心深处的怨恨通通扔出去。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无法想象,而一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所偏颇,他们就会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走上歧途。所以,校园欺凌、自残、自闭、甚至杀同窗弑母亲……

悲剧不断发生,相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悲剧依然还会上演。

这就是当今学子的现状。可谁能在乎?谁又能够拯救当今的教育?

可这能说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法律的责任?还是政府的责任?

令人困惑的是,似乎是,又似乎都不是。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382.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