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的周长》为例
作为教师,
每一堂课都要明确这节课要把学生带到哪?也就是课堂目标要明确;
每一堂课都要知道怎样把学生带到目的地?也就是教学方法要清晰;
每一堂课都要确定是否把学生带到了地方?也就是教学评价要及时。
那这样的一节课又该从从何入手去备课哪?下面以《圆的周长》为例,做一简单说明。

一、找目标
课堂中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必须首先明确《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不是在一些教案书上去找,要首先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去找,这是我们最好依据,明确课程标准的关于圆的周长的相关陈述:
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从课标的要求简单来看,圆的周长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圆周率这个定值,进而推到出来圆的周长公式,掌握周长公式,并能用。那这个“了解”、“掌握”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呢?《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陈述: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由此,我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层面目标有了明确的认知:
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就要求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就是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用于新情境。)。
经历猜测、验证、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究圆周率的近似值(这个目标就是体现“通过操作”,这也是为我们教授知识提供了方式方法)。
这样一来,我们从《课程标准》中就非常明确了《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清晰了目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甚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去达到目标。
二、找方法
课堂目标明确了,又怎么去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其实在教师用书中已经给了们详细的分析以及建议。
教材编写意图:
1.在实际生活中关于圆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课本中以求在圆桌和菜板箍一圈铁皮为情境引入,以便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的周长。
2.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测量圆形物体的经验和能力,针对“需要多长铁皮的问题”,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测量方法。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同时进一步直观的认识了圆的周长。
3.明确了“化曲为直”的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探索一般化的圆周长的求法。怎么去引导呢?由圆的本身特征去突破,例如: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等。
4.记录圆周长、直径以及圆周长和直径比值的表格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手段去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方法):
1.发挥学生主动性,由学生自己说一说可以怎样求“需要多长铁皮”,同时由学生试一试采用“绕线”、“滚动”等方法尝试测量,在此要注意渗透怎样测量可以尽可能的减小误差,并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熟悉具体测量方法之后,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测量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直径,并计算同一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自主发现其比值为定值,即为圆周率。
3.通过同一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为定值,进而自主推导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谋评价
《课程标准》中有专门对于评价主要目的的描述: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由此为依据,本节课的评价就不能单单是看学生掌握没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更需要评价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这个学习过程。同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多去主动参与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教师要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如何改进能够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等。
备课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依有据的思考所得,创新所得。明确了知识层面的入手备课,可以更有益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研究,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方面的成长。
(备注:备课都要从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入手,这里只从教材这个知识层面来说,因此称为“知识层面的入手备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