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明方向,且思且行促提升——“慧师课堂”观摩学习有感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2-11 浏览:797
导读: 夜深人静,戴上耳机,播上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打开白天学习的笔记,一位位老师讲课的画面像过山车一样在我的脑中闪现,慢慢地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今天的学习模式依然是名师讲示范课,专家进行点评。六位老师均来自浙江,他们上课的形式或许有所不同,但都在坚持着教语文的“初心”——让学生拥有终身受用的东西!...

夜深人静,戴上耳机,播上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打开白天学习的笔记,一位位老师讲课的画面像过山车一样在我的脑中闪现,慢慢地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今天的学习模式依然是名师讲示范课,专家进行点评。六位老师均来自浙江,他们上课的形式或许有所不同,但都在坚持着教语文的“初心”——让学生拥有终身受用的东西!

上午三位老师选取的上课内容同属于一个教学单元,语文要素是让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邱利利老师执教《牛和鹅》,让学生从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她的课特别流畅,思路很清晰,没有过多华丽地装饰,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比如:她很善于利用学生的“作业本”(习题本)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借助图表提示顺利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又比如:在检查学生预学效果时,“掐”字的笔顺几乎大部分学生认识错误,邱老师适时指导“掐”字的书写,在关键处重点敲击,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很有安全感、很安定。

黄玉平老师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他的课最大的魔力是能把学生带到思维的深处,古人云:“善问者,善学也。”意思是说善于提问的学生,也一定非常会学习,黄老师把学生的疑问粘贴在黑板上,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再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出了两个大问题,这就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探索的重点,学贵有疑,教学如果也能够做到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一定能让学生去到更远的地方。

莫晶老师执教《陀螺》,让学生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在莫老师的课堂上,流淌着一股师生间特有的温情,老师和学生多次合作朗读,时而傲慢紧张,时而溃败失落,课堂俨然成了一场交谊舞会,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踮起脚尖,翩翩起舞。

下午的三位老师来自莫国夫名师工作室。丁圆伟老师执教名篇《威尼斯的小艇》,文章非常经典,丁老师的教法也让我非常佩服,他抓住学生产生困惑的两个大问题来探寻马克吐温文字的秘密,一个是威尼斯的风景有很多,为什么马克吐温偏偏写了小艇?另一个是船夫的技术为什么会那么好?其实,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卷入到深度学习,学习的兴趣就不难产生了。

丁群根老师执教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丁老师给学生设计的鱼骨图学习单让我眼前一亮,学生很快梳理出了文中母亲所做的事和对应的作者的心情变化。接着丁老师引领学生聚焦词句,结合插图,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融情于叙,在整个过程中,丁老师适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看得到的是方法的指导,看不见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渐渐学会了自己走路。

冯朱敏老师执教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月迹》,这篇文章要想讲好,难度极大。为了与学生建立倾听关系,课前游戏的时间很长,导致整节课超时很多,但瑕不掩瑜,冯老师的课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她把学生的座位按四个人一组排列,不再是传统的插秧式座位,而是变为了组块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便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过问题。莫国夫教授也说:“保障课堂中每个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语文学习权。”在冯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老师化身为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价值得到了凸显。

今天的学习,我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的身上,华维文澜小学学生在表达、思维、积累、眼界方面都很突出,离不开学校先进理念的引领,多彩艺术生活的锻炼,课堂上老师的教育,校园文化的熏陶,家长的培育,孩子们拥有着幸福的童年,显得异常活泼、开朗、自信。语文名师于永正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这个目标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在未来的教育路途中,还要且行且思,方可拨云见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428.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