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总在休眠期? ——浅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休眠期
12月11日,晴、暖。 有幸被邀请参加了郑州市第十八中学教育博客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主题是:激活成长的“生长点”。 活动分为六个主题:教师个人综合提升、素养立意课堂打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学生管理方法探索、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活动开始前,是拼图小游戏,大家随机抽取不规则卡片一张,然后再根据大屏上的提示,找到自己的拼图组。由于我去的稍晚,剩下的卡片也不多,看到有一张卡片上隐藏半个“信息”,就果断地拿到。我知道,这应该是我熟悉的领域,只有这个,或许我能说上个一二三。 分好组后,先推举一个组长,再由组长任命一位汇报人。 活动开始后,主持人通过种子的生长引入,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找到了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生长点是吸水鼓胀、细胞分裂和分化。而种子在吸水前是不能生长的,也就是说,干燥的种子不能生长,它处于一个休眠期。由此再谈到教师成长的生长点。然后,再主持人引导六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组主题,探讨相应的休眠原因和生长点。 随后是研讨、总结、汇报…… 经小组协商,我们从鸡蛋到小鸡的过程进行演绎。大家知道,鸡蛋从外打破,就成为别人的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变成小鸡。从生命延续的角度考虑,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内打破,而不是从外打破成为别人的食物。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缘何处于休眠期?总结归纳出不想醒、不想用的主要原因为:思想守旧、缺乏技术支持、缺乏创意、时间不够用。
葱花根据小组成员的研讨和自己的思考,厘文如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处于休眠期,不想醒、不愿醒、不想用的主要原因如下: ☆思想守旧不愿打破 思想守旧,恐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最大障碍。或者说的深一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受一些旧传统、旧思想的影响,那些惟分数论、惟考试论、惟填鸭论、惟作业论,等等诸如此类的沉旧思想学派,严重地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非常好,非常行之有效,非常有影响力,非常先进、非常能出“效果”,于是一波流地守着旧阵地,看着旧场所,保着旧观念,“玩”着旧套路。久而久之,就我行我素,不愿打破旧思想,接收新观念,挑战新技术,当然,也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这些人眼里,就是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不应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潮流。 ☆技术困难无能打破 可以说,当前的教育,真的离不开信息技术,也不缺乏信息技术,但,真正能运用的好的,没有点真技术,还真不行。且不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哪怕是浅一些,都觉得技术困难。要说应用信息技术,真的没什么难学的,不过是做个“卖油翁”,惟手熟尔。即便是如此简单的手熟的操作,仍旧是难倒不少“英雄汉”。工作的原因,接触过各级各类的教师,有些教师工作中确实是没有信息技术,因为他(她)没见过更好的信息技术,当然也就谈不上应用;有些教师是纯粹没用过,所以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有些教师应该是慵懒,当然信息技术也不怎么滴。曾经,九十年代玩电脑的一指禅,在应用了二十来年了,仍是一指禅,且不说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升级为“六脉神剑”,即便是一指禅,也是用的不知所云,打一指看一下键盘,找上片刻,再击一键。类似于这种情况,根本就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他(她)面前,信息技术就是难以逾越的高山,永不可攀,更不能“犯险”。 ☆世俗羁绊难以打破 受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的网吧、游戏吧等影响,孩子们看到电脑、手机,第一印象就是玩游戏、看搞笑视频,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对于学生用电脑、用手机,视若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哪里敢让孩子用。因此,就极力不赞成学校教师搞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借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影响视力之名,不支持甚至是反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当然也就不支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特别是对于老师用信息化平台布置的作业或者学习活动,极大地不情愿。 ☆怕出风头不敢打破 国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劣根性。譬如,对于不如自己的,往往又觉得自己非常有优秀,瞧不起那么不如自己的人。又如,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除却羡慕妒忌恨以外,有时还会说些风凉话,说人家爱出风头;而别人积极响应单位的号召,又会说那人擅于拍马屁。于是乎,中庸之道,似乎成了国人的前行的“法宝”,不求最好,也不求最差,只愿做中间的那个大多数。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不是也会有人这样认为,人家做得好,就说人家出风头,我想现在或许没有,早些年,肯定有,因为我曾遇过那些在背后说别人的人。或许,怕出风头,这个或许也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大好的一个原因。 ☆缺乏创意无从打破 我们大多数教师,对于领导交给的工作,一般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胜任,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提到让自己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往往会推三阻四,不敢向前。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是不是也就说明,我们自己本身的创意不足,不敢应战。其实,当下,创客教育为什么这么红火,就是我们此前的教育在这创意方面有更多的缺失。有时想想,不要说是创意,就是最基本的审美,也不见得我们每位教师都做得非常好。我不止在一所学校中见到,老师们上课用的PPT,文字颜色与背景色太接近,几乎到看不清,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已经不能用“累”形容,可以说是在“受罪”。当然也有许多,满屏的PPT上全部是文字,密密麻麻、到边到沿的,根本就没有“留白”,让人感觉“堵”的慌。诸如此烦难的现象还有许多,如PPT中字号太小、PPT中字号太大、行间距太小、行间距太大、重点强调的不突出……对于这样连最基本的审美都没有的,更谈不上创意了。 ☆时间紧迫无心打破 时间紧,没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这似乎是一个很好借口。我们教师确实工作很忙,备课、授课、改作业、命题、教研、家访、应对上级检查等等,粗粗一看,确实是找不到太多的大把的可以用来的时间。不过,葱花想,大块的时间没有,小块的时间总还是有的吧。鲁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还是有的。还有人认为:搞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可浪费时间。葱花不这么认为,反倒觉得,时间不够用了,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地好了,反而更节省时间。或许第一次尝试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你积累的资源多了,等到你第二次使用时,略加修改,是不是就体现出省时省力的优势了吗?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处于休眠期的原因还有许多,譬如,网络环境、软件环境、学习终端、既定目标、师生需求、家长需求、社会需求、评价体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也欢迎来共同探讨。 上面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为何处于休眠期的些许简单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