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策略的习得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 刁明明
习作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性的关键能力,是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写作即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回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因为不会写“看图写话”偷偷啜泣,初中因为写作太慢没有完成试卷,教师资格证考试因为“理解偏差”将作文写砸。习作一直是我心里的“噩梦”,但是我不想这也是我所教的学生的噩梦,因此需要积累一些习作教学的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习作是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渠道。所以,习作表达的过程不是凭空捏造的过程,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体悟生活后的真实、真情、真诚表达。尤其是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习作的本质,避免习作训练时的错误偏向。统编版教材在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编排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为此,教师需要对这一册教材中八篇习作内容进行集中性审视,为学生摸索出一条习作起步阶段的认知通道,为学生后续能力的不断生长奠定基础。
-
链接生活,起步习作要引入源头活水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即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是学生进行创作的素材之库。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不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习作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就会毫无灵气和新鲜感可言。因此,统编版教材的编者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充分尊重习作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遴选和编选的习作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就需着力关注习作主题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点,帮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建立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意识。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是学生进行创作的素材之库。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不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习作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就会毫无灵气和新鲜感可言。因此,统编版教材的编者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充分尊重习作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遴选和编选的习作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就需着力关注习作主题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点,帮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建立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意识。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一“猜猜他是谁”和习作二“写日记”就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猜猜他是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旨在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朋友的意识;而“写日记”则是要关注生活中的事情和现象。因此,教学这两篇习作时,教师决不能将关注的范畴局限在一本教材和一间教室中,而要找准、厘清教材与生活的认知通道,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并确定对象,并对其生活中的表现和状态进行观察和吸收,真正将人物最大的特点写出来;教学“写日记”时,学生除了关心日记的格式之外,同样对于日记应该写什么内容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范例日记——主要描写了自己掉牙的一次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写日记就应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真实现象和真实感受。
没有生活的浇灌,语文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必然会遭遇到瓶颈。统编版教材为了扭转传统教学中不关注生活的弊端,对起步阶段的习作选题异常重视,教师要能够准确洞察编者的良苦用心,将生活资源引入到习作课堂中,为写作起步保驾护航。
-
表达内心,起步习作要倾吐独特想法
关于习作本质,有人曾经提出过影响深远的“我手写我心”这一观念,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吐露心声、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知与习作的本质是匹配而吻合的。语文学习中的习作创作不是要培养作家,也不是要历练炫技的创作高手,而是要让学生树立用语言、用文字来表达和倾吐的意识。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起步阶段让学生意识到习作其实并不难,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活动和感受表达出来。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刚刚接触习作时,就将这一认知镌刻在意识深处。统编版教材特意在三年级上册习作七中设置了“我有一个想法”的训练主题。进入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的人、事、情都有了自己的初步认知,习作就应该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渠道。因此,从习作起步的角度来看,这一篇习作的教学就不应该以渗透方法、传授技巧为首要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着重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清楚,养成“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两个直达学生内心世界的问题:1.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者事情引起了你的关注?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些自己的看法;2. 写好之后读给同学听听,看他们是否明白了你的想法,也可以向他们询问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一次习作教学,没有作文指导的痕迹,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在无痕状态下形成文字,这就达到了写作目标。
三、落实体验,起步习作要关注真实感受
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尤其是起步阶段的习作指导,很多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即很多学生都觉得无话可写,即难以从自我意识中提炼出契合的语言内容。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的浸润,没有活动的加持,学生的心灵和意识也就无法真正被激活,内在的习作冲动也就无法形成。为此统编版教材的编者专门设置了体验类的习作,引领学生在真实参与的过程中让习作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八“那次玩得真高兴”是典型的参与体验类习作。结合编者的用意,教师可以如此展开教学:首先从“玩”字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哪次的经历体验最难以忘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比如与同伴参与体育比赛的图片、与父母一起外出旅行的画面、与爷爷一块钓鱼的画面、与伙伴们一起秋游的画面等,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认知渠道;其次,组织学生对游玩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与其他人在口头上进行交流和思考;再次,关注写作之后的交流和分享,这是传统理念下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统编版教材在习作起步阶段所重点提倡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习作的交流群,让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一种摆设,也不再是仅仅完成一项任务,而是要让习作成为沟通和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工具。写好作文之后,学生将自己蕴藏在作文中的“高兴”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伴进行分享,同时也可检测和反思自己的习作是否达成了主题,这对于习作起步阶段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精准地把握了统编版教材设置这一篇习作的价值和用意。在凸显学生体验价值的同时,将感知、创作和分享联系起来,构建一整套切合起步阶段习作的指导计划,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
四、对接想象,起步习作要释放学生性灵
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在其论著《童年的秘密》一文中就曾经指出:想象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总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将起步阶段的习作与学生的想象意识进行对接,既可以减轻学生习作的负担,降低习作的难度,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习作。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三“我来编童话”就是在学习了单元中的童话文本之后,将童话的创作权利交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放飞学生心灵,激活他们的认知思维,进行巧妙统整。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教材所罗列的三组词语:1. 国王、啄木鸟、玫瑰花;2. 黄昏、冬天、星期天;3. 厨房、森林超市、小河边。在组织学生朗读之后,将这些看似各不相干实则有关联的词语,作为想象的基石,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其中的一组词语作为线索。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思考,将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进行梳理与感知,然后进行大胆而合理地想象,从而编创出一个合理而充满童趣的故事。
对于习作教学来说,起步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统编版教材在习作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可谓煞费苦心。教师需要以整体观照的视角研读、揣摩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用生活、想象、体验和内心活动,在教材和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搭建一座通往习作世界的桥梁,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助力。
参考:《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1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