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19-12-18 浏览:424
导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观课有感 今日周三,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听了三节课,分别是胡老师的《月迹》、两节尹老师的《忆读书》。这两篇课文各有特点,学习目标各有侧重。虽然是试课,但从中也能够看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胡慧娟老师讲的《月迹》是一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是写景散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观课有感

今日周三,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听了三节课,分别是胡老师的《月迹》、两节尹老师的《忆读书》。这两篇课文各有特点,学习目标各有侧重。虽然是试课,但从中也能够看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胡慧娟老师讲的《月迹》是一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是写景散文,侧重于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忆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读书,侧重训练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以及其他老师的评价或建议,深有感触!

语文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对言语的语用能力,发现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现,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点。从这个方面,来看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侧重,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讨论交流展示,都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胡老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寻找月迹,跟随作者的脚步、视点的变化等发现月迹及感受这良辰美景,加以引导,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之中,达成学习目标,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教学开始时,胡老师以观察图片、谈论背诵古今写月亮的诗句,自然而然的引入课文,导入很贴切,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文中出现大量的儿化音,学生在读通顺课文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初通过学生试读、教师领读的方式读好儿化音,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所感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单的设计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学习单进行文本的学习,思路清晰,学生参与性较高。在这里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一条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也要有自身的认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如: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在庭院中,月光的明亮,作者运用了很的笔墨进行描写,本来是静态的景色,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动了,这就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式,从这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欢喜之情。另外也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散文的美是通过读感受的,文本分析只能体现其写的美,作者所表达的美想要感受到,教学时要给予更多关注,读的方法、读的体会要多强调。总而言之,这一节课整体上很不错的,这也是很有潜力的。

一天中听了两节尹老师在不同的班级讲同样的一节课《忆读书》,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第一次是在十一班讲课,虽然教学过程中有个小插曲,但她能够及时的处理、应变,可见其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对教材、目标的把握,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评价及时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能是对学情不够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积极踊跃,课堂上老师的话语较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第二次是在十班,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目标达成度也很高,并且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提前十分钟把课讲完了,不足之处。一顿饭的功夫,能够进行修改、呈现,这点非常值得肯定!这期中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学生回答问题的覆盖面,语文要素的训练与运用等。

两个人的教学风格各异,各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工作几年,很少这样参与评课,讲好一节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个人的领悟,更需要团队的支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场修行,需要打磨,需要积累,需要交流碰撞,相信经过这样的修行,教学之路,为师之路,会渐行渐远,渐行渐宽!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638.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