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相遇
都是命中注定
每一次学习
都是灵魂洗礼
感恩遇见
遇见美好
遇见名师
遇见你
在这里
我们
因追寻光芒而来
为拔节生长而喜
在这里
我们
用心灵浸润心灵
用智慧启迪智慧
我们
因美好教育牵手
为预见美好同行
为期五天的培训结束了,用张军教授的话说叫: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Let is pass in the past!);用位惠女老师的话讲: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the beginning.)对我而言,过去(结束)的是短暂的培训,而开始的却是培训后的思考(think)、行动(action)和引领(lea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何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和创新。有幸参加此次培训,有幸借此平台成长,我倍感珍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从课程安排上足见领导的用心。在课堂上,我不仅带着眼睛、耳朵和手,更多的带着思考。思考“教育的当下与未来”、“教育的本源与教育者的初心”、“教育者的实践与研究、梦想与坚持、心灵与认知”。
当下与未来
《教育未来七大发展趋势》中提到: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能否把握未来教育的核心动向,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未来教育发现式学习日益增多,教师伦理素养提升,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数字化技术更多,学习空间重设,学生从消费者转化为创造者,日益关注深度学习。正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课程研究院周文胜老师所讲:远方不远,未来已来。这个变化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我们只有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教育的当下与未来,寻求教育的本真与创新。
初心与本源
落实!落实!再落实!教育部长陈宝生2019年全国教育会议讲话中提到:让教育回归本源正道。这次培训,黄光院长又多次提到教育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的本源究竟应该是什么?教育的正道之光又在哪里?作为一名教育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本源正道又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道”和“术”又是什么?“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立德树人”提到了新高度,尤其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毋庸置疑,教育的初心就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余光中教授曾说:“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大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循,而,语文就是半径。”是的。语文是国家的命脉,是学习所有一切学科的基础。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则是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王俊明教授的《基于专业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很实用,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曾几何时,我们谈做课题色变,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立而不研。听完王教授的讲座,我认为“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和成果意识”才是解决“教而不研、研而不教”的根源。“并非困难使我们放弃,而是因为我们放弃,才显得如此困难。”所以,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课题研究不难!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从小开始、从实做起,小课题研究一定能做出“大文章” !
梦想与坚持
曾经飞天是人类的梦想,可是经过一次次的行动和坚持,飞天再不是遥不可及。成功路上,梦想与坚持并行!位惠女,教育界的教傲,身边的教育名家,用自己的行动和策略完美的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成功与幸福。详实的案例,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开了一段幸福的教育之旅。在她那里,成功除了有梦想和坚持,就是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把阅读作为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她,就是用自己的教育信念(积累案例,分析提炼;充分认识困难,坚持下去;学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做了一件了不起的正确的事!
心灵与认知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结合其一生的研究与实践指出:“教育要心理化”。这句话充分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铸就高尚的人格。因此,教学过程只有从心开始、用心去教,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其闪烁出迷人的、理性的光芒。无论是张军教授的《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心方位》《世界咖啡》,新时代优秀海归人才晋争的《名师养成之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智慧》,还是《具身认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书籍,无不强调作为一名教师,掌握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才能懂得教师的幸福感从哪来;只有理解了学生的心理,才能让学生学会触摸学习的幸福与快乐;了解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结束了就让它结束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结束和过去的是共同学习的美好时光,而重新开始的却是我们坚守初心,奋力成长。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情的下降,工作激情的减退”。通过此次学习培训,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媒体如何魔幻,我们要守住的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共进的、成熟的、美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才能有更专业的提升! “人因工作而完美,工作因人而完善”。孔子63岁时“愤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点精神,才会真正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知识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慢慢实现从“名师”到“名家”转变。
聆听智者
静心思考
向着未来
并肩同行
美好遇见
预见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