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家禽这一单元,要求学生们认识“鸡、鸭、鹅”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复习完了《小鸭子》和《大公鸡》,我希望孩子们能在引导下说出大白鹅的体貌特征。 出示了一张“鹅”的图片,没等我的问题出来,小龙就大声的喊了出来“是鸭子”,几个程度稍微差的孩子也跟着说“是鸭子”。我正准备出示鸭子的图片,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几个不一样的声音出来了。“不是鸭子,是鹅!”慧慧和家全头摇的拨浪鼓一般。“中立派”的孩子又跟着喊起来小鸭子。 “那这到底是鸭子还是鹅呢?”我看着两边同学,小龙叉腰站起来,信誓旦旦的说着“这是鸭子”,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梓航一个劲的用手指着瘪起来的嘴巴,喊着“鸭,鸭,鸭”,看不太清楚的欣菲,瞪着眼睛看着黑板上大大的图片,也跟着说是“鸭子”。这下可惹急了另一边的慧慧和家全,家全闭着眼睛想用声音盖过对方,一遍遍的喊着“我见过,鹅”。 课堂纪律一时间有点混乱,我却非常的欣喜。培智学生联想能力差,记忆力差,让他们很容易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可是这一次,双方争执半天,却还是在坚持自己的答案,这在课堂上实属少见。我临时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暂缓放出对比图片,让他们自己去“举证”尝试说服对方。 “小龙,你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只鸭子?” “嘴巴,扁扁的”小龙边说边比划 “还有吗?”我看着航航,他犹豫了一下,指着自己的脚,嘴巴里说这“蹼、蹼”,“哦,它有一双小脚蹼,非常好,请坐下,还有吗?”我继续提问道。“它游泳”,让我意外的,宇轩也举手回答了。 “他们说的非常好,老师也觉得,这好像是一只鸭子了。”我故意背着手看着图片。 “不是”慧慧等不及举手就反驳了我“是鹅,这才是鸭子”小手翻着课本,找到了单元前面的图片指给我“这是鸭子,这是鹅”。 “老师,头上,有包,”家全跑下座位,指着电脑上的图片,“鸭子,没有”,家全观察的非常仔细,我点点头,表示认同。“脖子,可长”慧慧摸着自己的脖子,又指了指图片。 我表扬了双方同学观察仔细,公布了正确的答案。又出示了两张对比图片,圈出来的“鸭”和“鹅”不一样的地方。小龙恍然大悟的说了一句“是大白鹅呀”。 一次小小的尝试,虽然改变了一些课堂进度,却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了过来。同辈学生之间的互相“争执”在课堂上成为了鼓励学生们认真观察的动力。在孩子们互相证明自己的过程,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更感兴趣,也能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给孩子们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培智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比填鸭式的灌入要高效很多。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