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没错,是“画”的问题
——名师的课,该不该仿
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和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打交道,被这些教育新生代追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上好课”,常推荐他们模仿——模仿名师的课。
因为,上课和做饭、摄影、游泳一样,属于一种技能。而所有技能的获得,都是从模仿开始。有道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能用事实说明白的,不想空谈理论——从我的“模仿”说起:
上班第一年,凭实干换得一次听课机会。那不是普通的课,是小语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的《挑山工》。
这堂课的枝枝节节就不赘述了,我记忆深刻的是教学环节或者说是教学方法。
板书课题后,孙老师问:同学们,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两位学生提出了问题。
孙老师对这两位学生大张旗鼓表扬,乘胜追击:很好,读课题就能提出两个问题。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这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
有的还算靠谱,有的听着不着边际……
在这个环节,孙老师理答的方式也各式各样
有这样的:“这个问题我建议你下课查阅资料解决。”
还有这样评价的:“噢,你是抓住关键词提问的。”
也有这样评价的:“请你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接下来的环节,孙老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简洁清晰、干净利落!
令我艳羡不已。
在不久之后的校级优质课评选中,我现蒸热卖,模仿着设计了《荷花》。
板书课题——荷花
问:同学们,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继续问:读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
虽然完全是比葫芦画瓢,但由于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从名师那儿“模仿”来的,包括导入、过渡、理答、结课……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好有范儿”,那节课没有悬念地被评为校级优质课,并代表学校参加镇级优质课赛课活动。
现在看来,这节模仿来的优质课,在我的专业发展史上真的是功不可没,不但让初登讲台的我坚信自己天生就是可以上好课的,而且让我后来的课堂教学少走很多弯路,还由此揭开了我的公开课之旅。这是后话。
看,这就是模仿。
写到这里,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曾经读过的否定甚至批判“模仿”的观点,大抵是这样的:
当下,教育领域中,模仿秀屡见不鲜。不少老师总喜欢模仿名师们的一招一式,依葫芦画瓢地搬名师的课,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也有听到过老师抱怨:听了这位名师的课,领导让你学,又听了那位名师的课,领导让你仿。结果弄得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每次上课前连头发都纠结成一团……
到底该不该模仿?
听听大家名师们怎么说:
于漪老师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
窦桂梅老师说:我向名师学习怎么上课,几年来我听了1000多节课……
王崧舟老师说得更直接: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胡适老先生说:所谓创造,只是模仿到了十足时的一点儿新花样,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必不善于创造。
我说:名师们看似云淡风轻的一招一式,其实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我们模仿就是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前行,不模仿简直就是浪费,而浪费是极大的**。
来,总结一下“模仿”的步骤:
一、抄实录
最好把名师课堂的实录抄一遍,包括怎么导入新课,怎么提问,怎么过渡,怎么理答,怎么结课,怎么板书……
二、作类比
抄完实录,用自己相同或者类似的课例作类比,比如我是怎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名师又是怎么设计的,不同的设计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效果……
三、完全模仿
抄完实录,做了类比,明白名师课堂的玄妙之处,就可以完全模仿了。
不用犹豫,不用徘徊,模仿,是新任教师上好课的第一步。
写在后面:
画虎不成反类犬?
那恐怕确实贻笑大方。
但肯定不是“虎”的错,而是“画”出现了问题。
对,“模”没错,而是“仿”的问题。
怎么仿?
请持续关注《“虎”没错,是“画”的问题之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