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
阳光普照万物,万物得以生长。翠绿的嫩叶经过阳光的浸射,晶莹剔透,像极了颔首低眉额的姑娘,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称赞;而色彩鲜艳的花朵却不以为然,她们翘首盼望着,那骄阳的沐浴,神情得意着。开学之初,迈着轻盈的步伐,我走进校园,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在默默地守护着孩子,一言不发,却温情似水。
可是一学期即将结束,近日来,我发现有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两个字——“给我”,出现的几率非常高,如果硬要给它排入老师日常用语中的话,那可谓是“名列榜首”了!猛一听,并不是这样,可是你再仔细观察,去教学楼转一圈,便会发现好像的确如此。
“给我站着”,一位下了课在走廊里打闹的孩子被班主任看到,严声训斥道。只见那孩子十指紧扣,左、右手的大拇指还在不安生来回磨蹭着,嘴里嘟囔着,想说些什么,却终究欲言又止。那小脑袋始终耷拉着,像是坠了块石头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老师对孩子后面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态度是温和的还是刚硬的,我也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最终那个活泼却可能只没分清场合玩耍的孩子转身离去的场景,看着竟让人觉着心酸......
是的,有些时候老师对孩子就得严厉,可是那两个字却引起了我的不安与思考——“给我”?
“给我”,这两个字一旦脱口,对你说话的对象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命令,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这多少会让人心里产生不适感,进而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和睦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希望的 ,也是老师的最终追求,可想要做到平等,这么一句“给我”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给我”,是命令词,老师在日常使用中,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位置上,以领导身份来命令学生,这何谈民主?当然 ,不是我们不想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是通过我们的日常语,或多或少映射出我们潜意识的活动——老师就是该管学生!慢慢的,这种日常用语的次数不断增加,我们还会给自己一种暗示:我们难道不就是来管孩子的吗?这种暗示,又反过来强化了我们这种认知。久而久之,专断型的教师风格便展现在自己身上了。是的,我想成为独行专断的教师吗?并不是!可是,我们也没防微杜渐不是?
给我坐端正,给我认真听讲,给我把作业给我交过来,给我认真完成作业,给我 ......这些话语如鲠在喉,好像不吐不快般折磨着我们,可是,当我们习惯了自己“给我”的日常用语时,那么,和孩子的距离真的是越走越远了。为什么那个在走廊里打闹的孩子沮丧地走掉了?也许是他好心帮同学劝架,可为什么他欲言又止了?“给我”这两个字,便是一切的答案。论师生交谈的艺术,这两个字便是最大的禁忌,它不仅树立了老师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形象,还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孩子不再信任老师。然而当信任都不复存在了,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糟糕的情形呢?
“给我”两字造就老师专断的风格特征,那么老师还会更多去考虑孩子的需要吗?
对学生的关注是否到位,是否贴近,是赢得孩子信任的最重要的途径。这个寒冬,又恰逢流感,轮到我们班举行升国旗仪式,每日的升、降旗因为天气原因就只交给了旗手、护旗手负责,这些孩子恪尽职守,哪怕大雪纷飞也不肯带上自己的帽子完成升旗仪式!接着,我便在班里看到他们被雨雪淋得湿透的场景,这心儿一揪:他们要是生病了可怎么办?赶紧的,我就去办公室找来毛巾给孩子们的淋湿的小脑袋瓜儿一顿“好蹭”!我在孩子们的后面为他们擦拭头发,虽然看不到孩子的面部变化,但是从孩子们任由我对他们的头发进行摆弄却依然安静坐着的行为中,我感觉到一种微妙的温情悄声“走来”——我们是一家人吧?没错的,怎么不是呢?
这样的场景如果进行调整,我们来试想一下:看到孩子们满身狼藉,我急切地喊出:“看你们这样子,怕是要冻坏了,赶紧给我擦干!”然后瞪着眼睛看着孩子们,直到他们把头发擦干为止。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作何感想?是的,老师话里行间也都吐露着关切的话语,可是当关切以“给我”这种命令的形式出现时,倒是让人倒抽一口凉气,而难以去关注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了,进而师生关系仍不能“更上一层楼”。“给我”,你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给我”并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带来不了什么,相反,却带走了师生间的和睦相处,师生间的信任,让我们和孩子被迫走向“敌对面”,转而忘记教育是为学生,而不是老师随意去塑造孩子的形象。
“给我”仍在进行中......可是想要生命绽放光彩,老师们就要以温情的话语包裹着孩子,师生间流动着“温情”,便是教育最美的篇章!所以,从今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告别“给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