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1-12 浏览:421
导读: 早上六点多起来,打开火,锅里添上水,洗米,下米;放点儿山药,葡萄干,红枣,梨,盖上锅盖。这是“难得”的一次做饭机会。大概一年多了吧,早上五六点起床匆匆忙忙往单位赶,晚上七八点才到家,一天之间,一周之间,一月之间基本上没有做饭的空儿,这些天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普通”的人...

早上六点多起来,打开火,锅里添上水,洗米,下米;放点儿山药,葡萄干,红枣,梨,盖上锅盖。这是“难得”的一次做饭机会。大概一年多了吧,早上五六点起床匆匆忙忙往单位赶,晚上七八点才到家,一天之间,一周之间,一月之间基本上没有做饭的空儿,这些天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普通”的人,过一把“俗世”的生活,以至于妻子失惊打怪地问,“今儿不急着去单位了?”“下雪了。”我说。“下雪,不是你安排扫雪的?”她又追问。我只好笑笑,叹了一口气,说:“上一年是,这学期光管一个年级了吗。”看她还疑惑,就只有再笑笑,含含糊糊地笑着补充说,“哪能还拼死拼活地出力哟。”……转身走出厨房,又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低头想想,也没个头绪,犹犹豫豫转了几圈儿,才走到客厅玻璃茶几下,掏出一包一年以前买的枸杞子来。用剪刀剪个小口,一粒粒“调皮”的小红果,孩子似的排着队丁丁当当地跳在白瓷盘里。忽然想起卖枸杞的“**”老人,想起以前的许多许多。

枸杞,这种植物,不只宁夏独有,我们这地方就都不少,常见得不能再常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只不过可能是气候、水土等等因素的不同,药性没有宁夏那个地方出产的“好”罢了。我们不叫“枸杞”叫“红辣椒”,其实和辣椒相去很远,大概外形上多少有那么点儿类似罢了。山上,崖壁间,田地里,沟畔边,路边上,院子里,墙头上,墙角上,石缝里……一片片,一丛丛,一支支都能见到它们“风姿绰约”的身影。

青的叶,青的枝条,青的果,青的刺“混”在杂草里,割草时,一不小心就扎了手,草窝里翻寻蚂蚱会“划”了脚踝。割草娃们嫌弃它,好像牛羊也不耐烦吃它。果实从春到夏由绿到紫到黄也没甚希罕人处,直到秋天叶落,果实变红,藤蔓转为银白,才是它一年中最“靓丽”的时节。它爱张扬,总是“攀”到最高处,把大如黄豆的“红果”一个一个挂在“长龙”似的枝条上显摆。小孩子常常摘下来,放进嘴里嚼一嚼淡淡的甜中带着一点涩涩的苦味,加上一“肚子”的籽粒,口感不好,赶紧“呸呸呸”地吐掉,或丢在地上一顿脚跺得稀巴烂。也有一点用处,就是搞一点恶作剧,趁对方不注意,“嗞”一下,将红汁水喷在人家的脸上,任他越“抹”越多。

中午,犁了半天地的大人们回家吃饭歇晌去了,牲口农具还在地里。我们小孩子早早地来到地里“看”牲口。牛卧在地上不住地咀嚼着仿佛回味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我们躺在地头的黍黍秆垛、杂草堆上,翘起二郎腿儿,折根秋草放嘴中,看看远山,望望蓝天上的云朵。这时节,蚂蚱们在振翅,蟋蟀们在弹琴,蝈蝈们在演唱;叶子在沙沙、啪啪啪啪的鼓掌,秸秆吹出呜呜呜风笛声;风从田野经过,掠得秋草,树条“咻咻”地“脆”响。自然界席地幕天,仿佛举行着一场大型的演唱会。一回头,一支银色的细长的枸杞藤蔓,不知什么时候伶伶俐俐从秸秆垛的夹缝里扭身屈体地钻出来,带着几粒红果站在最高的一枝秸秆上,如挑着灯笼的调皮的小女孩,点头望着你呢。

知道它是一种药材,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年春节,我们去山里亲戚家“拜节”。正走在一个山坳向阳处,二叔突然停住脚,弯下腰,拨拉着枯草丛里几颗玛瑙似的红果对我说,这是枸杞子,你知道不,谁要是手脚冰凉,泡点水喝喝就好了,是一种补药,可贵了,能补肾呢。我伸头看看,就自笑,也就是一株枸杞,见过的多了,没啥希奇的,说是一种药材能治手脚凉,终是不信。自已向来没手脚凉过,至于补肾,肾是什么东西还不知道呢,只不过当着长辈的面还得表现出谦虚一点,就点点头。

刚上班那会,见到办公室里有人用枸杞子泡水喝,就暗自好笑,觉得是不是手脚冰凉也在“补”呢。后来,自己也有了手脚冰凉,有了白发,有了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症状,就想起二叔以前说的话来,但总不服气,不相信那不起眼的“稀巴烂贱”的东西能有那么大作用。一天,大家在一块喝酒,喝着聊着,聊着聊着就聊到“养生”的话题上去了。一个同事,父亲是老中医,他列述了枸杞子的种种好处,并且介绍了泡制方法。

回家后,就买了些,泡酒、泡水喝,煮粥吃酒味不好,就喝水,吃粥。谁知这东西“热”还挺大,不上几天,孩子们就上了“火”,咽干唇燥鼻热,感冒流涕。妻子就怨三道四,先是说说,后是看见了就从锅里“扒拉”出去,最后见还往锅里放,就连包装一起扔了完事。

后来,我们换了单位,工作忙;孩子们也大了,学习也紧张,基本上就没有再做过饭,没有买过这东西。

去年国庆节,那天下午,太阳很好,刮着风,小区门口停着一辆外地牌照的厢式东风小卡,车厢两侧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便知是卖枸杞子的。一个留着山羊胡须着六角小帽的**老人,正拿着几包商品用“半懂不懂”的汉语向面前的几个人解释着什么。让人想起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库尔班”大爷。走近看看,原来是商户们嫌“东西贵”,不好卖,退货。老人说着说着神色就黯淡了下来。我走开,又停下,远远地看着……关于农民,关于“枸杞”的往事一幕一幕在脑海里浮现着。吓死劲儿盯了几眼“宁”字的牌照,调整好情绪,“大大方方”走过去,“一分不缓”,买了这一大包。

今年孩子们都上高中,住校了,我们又有了可以“做饭”的机会。尤其是近段时间,天亮的晚,打扫卫生时间也往后推迟,不用急着往单位赶,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吃顿自己做的饭了。还没忘记以前的“事”,煮饭时,就又放了一点“枸杞”。吃完饭,走时,妻子还在梳洗。走到路上,忽然想起忘了一句话,忘了交代一声,“不要再扔了啊,现在天正冷。”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370.html

相关文章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