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冰箱 清晨醒来,觉得口渴,起床,走到客厅,想起来包里的保温杯,幸好,前天带回来了。拧开就喝,咕咚,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口冰凉的水下肚。明明是保温杯,怎么会……?保温杯坏了,不保温了?不会呀,放假前那天在学校,都几个钟头了,水还热的烫嘴,又没碰没摔的,新买的,应该不会不保温。 呵呵,脑子突然开窍了,那水,不正是因为当时太热没喝,又不想浪费,才带回来的吗?掐指一算,已经一天两夜还多呢,难怪水都凉了。 烧点开水,倒进玻璃杯,兑这保温杯里的水喝,温度刚刚好。 喝完水,想着早餐的事儿。下意识地打开冰箱,咦,有点不对劲儿,是绿豆丸子有点馊味了。过去的一周,天气不好,回家的少,做饭也不多,那丸子也在冰箱呆了一周了。哎,有时候,会有食物没有及时拿出来吃掉,在冰箱里也会变坏。 大多时候,脑子里有种思维,分明是放进了冰箱的啊!
做着早餐,脑子里想着保温杯和冰箱的事儿。 对于它们,仿佛有种定势思维,一个应该装着暖暖的热水,一个应该是储存凉凉的食材,所以,打开保温杯,应该喝到的是热水,而冰箱里拿出来的应该是保鲜的食材。然而,时不时地,我们忘了,无论是冷还是暖,都是有有效期的。 每种日用品都有着自己的使命,正如每一个人,也应该是带着某种使命而来的。能不能完成这种使命,关键是看它们的主人了,比如那个陪伴我一个多学期的保温杯,从来都是让我喝到热水,那是因为我在它保温时段内打开的;还有我家的冰箱,也是刚买一年多,无论是冷冻,还是冷藏,保存食材新鲜,及时用完再更新,用起来非常方便。
然而,现实中,有不少事情是突破这种常规思维的,因为某些条件已经发生变化。 小时候,当舅舅从茶瓶里拿出冰糕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为我精心保存的那块冰糕,还是冰的,尽管过了好几个钟头,有点发软,吃起来,还是那么的冰凉可口。七八岁的我,那时候才知道,茶瓶除了可以保温,还能保凉,好神奇啊!当然,到了中学,学习了物理中的热传导,才真正明白。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想法看人,做出判断,这样,肯定会有失误之时。对某些人某些事的成见,是基于自身的认识来的,局限性肯定存在,偏差大抵上也是这样产生的。
放假前一天,一个女生发微信给我,哭鼻子,说,舍不得原来的班主任,多好,多好,新班主任看起来好凶,说话也好凶……,总之,心里不愿意接受。完全理解这个女生刚分班的心情和不适应,和她聊了一会儿,当问她,你最初见到某某(原班主任)时,啥印象?她噗嗤笑了,说了句我俩都笑的话。又和她聊了几句新班主任的“好”,她平静了许多。 第一印象的判断,常见于成语“以貌取人”,不过,还有一句还可以补救,“日久见人心”哈。
从小就知道,茶瓶不仅可以放开水保温,还可以放保凉冰糕防止融化,道理浅显易懂,而在现实生活里一天天长大,脑子似乎越来越僵化了,接受变化的能力反而不如幼时。大抵上是因为年长之后,思维模式愈发定型,不觉更加固执己见了。 保温杯里水的温度是不断变化的,要想保持想要的温度,需要不断的更换里面的水。人亦如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保持一颗不断适应变化的心。做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要想成为点亮学生心灯之人,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在有趣的灵魂引领下,才会碰撞出更多有趣的灵魂。(1309字)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