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是“成语接龙”
01
“阅读”的美好,万口一辞。
如何“阅读”,却是仁者见仁。
现代女作家铁凝对阅读的观点是:读书不要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和太具体的目的;
贾平凹书语: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
冯骥才认为阅读能带来诗意的生活,他说:人要学会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平面的书籍应多读那些古典的世界名著,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精华。而活的、立体的书籍会带给人更为丰富的知识,比如自然博物馆、艺术展等。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要读书,最好读一流的作品,读经典,读大作。
肖复兴说:读书应该有选择性。第一是真正有意义的书,第二是自己喜欢的书。
何祚庥则认为“不读书,不了解这个时代前进到了什么程度,就必然会被时代淘汰,读书也要与时俱进。”
……
02
我的“阅读”,不在这些“仁”里。
从这两天读的《富兰克林自传》说起。
读这本书,特别偶然。
偶然的机会加入了朋友创建的一个读书群,最初是“盛情难却”, 不久竟然真的有了收获(简述见后)——当一件事明知有益却坚持不了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相互“督促”了。相互督促的,也就十来个人,都是教育人,据我了解,还都是有点“情怀”的教育人。
我对一个职业人最高的评价恐怕就是“有情怀”了。
什么是情怀?
情怀是巴尔德林的“人当诗意地栖居”;
情怀是屈原的“宁溘死而流亡,不忍为此态”;
情怀是职业人经历蝇营狗苟后依然心怀美好并创造美好……
加入这个读书群,读的第一本是《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选这本也是偶然,因为不早不晚,这本书恰好在开始读书的前两天拿到),读的过程中,眼球多次追踪一个叫做“创意写作”的词,于是开始读创意写作系列丛书,布兰德女士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所有的写作,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作家气质、心理、态度与性格本身的问题。译者刁克利有个佐证“上了两年学的富兰克林成为作家”。于是开始第三本书《富兰克林自传》的阅读……
我想我读的第四本、第五本、第六本应该都会是这种方法产生的吧——由一反三,触类旁通。
是的,我读书不是因为对作者的喜好,不会因为对某些作者有比较忠贞的爱——爱上哪个作者就永远不变了。
好像也不全是因为内容而取舍。
我读书,很像成语接龙。
其实“接龙”的习惯,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无关中心思想,在此不赘述。
不知道以后我的阅读习惯会不会改变,起码迄今为止,“接龙”的读书习惯,让我开始对某个领域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某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知识,架成一个框,形成一个链!
伏尔泰说的没错: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的确,少年不知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我深深认同“读,然后知不足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