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下河知深浅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08 浏览:483
导读: 亲身下河知深浅 《竹节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是部编教材,以前也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自己就认真地读上一读。这篇文章的内容讲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和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

亲身下河知深浅

《竹节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是部编教材,以前也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自己就认真地读上一读。这篇文章的内容讲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和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作者的欢喜与满足,字里行间透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虽然是记叙性的文章,但文中却有着不少说明性的文字来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如何玩竹节人。《竹节人》所在的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的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但这届学生前边的都没有学,处于断层状态,如何处理记叙与说明?如何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再次读文本,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我发现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它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文章的故事情节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开始,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现出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娟娟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的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的阅读,这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三个阅读任务层层递进,有物到情,情中见人,混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轻而易举地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语文要素。

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根据三个阅读任务和课后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展开教学。导入新课之后,出示阅读任务,让学生用浏览、跳读的方法找到相应的阅读任务要关注哪些段落,然后不同的内容再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课堂上,第二个、第三个阅读任务和以前的阅读方法教学基本一样,读、思、悟、议、画、等方法体会理解,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天性好玩,对“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部分内容能够抓住关键语句,根据重要语句进行体会、理解,再结合平时自己玩耍时入迷的情景,学生兴致盎然,完全被被斗竹节人的情景所吸引。第三个阅读任务讲一个与老师有关的故事,学生抓住了描写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感受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第一个阅读任务,课文中大部分语言是说明性的,学生也没有见过、没有做过竹节人, 让他们根据文中的介绍“写玩具制作指南”难度较大,于是我让学生细读文段,引导他们从文段中找出制作竹节人需要的材料、制作的过程与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但要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来时,他们的语言不够准确,过程不够清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自动手的缘故,不如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再写。本册课文后边一个园地上,有个《制作玩具小台灯》,不如让他们结合起来,做一做,看看别人怎么写,里边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这样自己在写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

于是,我把这个当成作业布置了下去。学生也很会想办法,有的用毛笔杆做,有的用吸管,还有的用墨囊。当然,他们做的“竹节人”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有的还没有怎么玩绳子就断了,但他们却很享受这个过程。再让写制作方法时,他们的语言准确多了,连绳子怎么穿,怎么打结等细节也考虑到了。在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时候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了。

“亲身下河知深浅。”学习就是这样,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过的才会真正明白。对于部编教材也是一样,我们在教的过程中,认真钻研,不断地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491.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