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唱起三更geng还是jing 文:薛真
读起陈与义的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词,读至最后一句卡顿: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此句中的更字应该读作geng还是jing呢?
如果从语句的意思来看,这首词作写的是词人回忆过往繁华中的岁月,昔日洛阳城的繁华,午夜桥上的宴饮,杏花疏影中优雅的杏花,以及悠扬的笛声,都在夜深人静时不停地在心头荡漾,在脑海中萦绕。可惜国破家亡之后,颠沛流离之时,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回忆,就如同月影一般远远随波逝去,只剩下看透了世事沉浮、宦海深沉、人生如寄、沧桑巨变的慨叹而已。词人闲来无事夜里登上小楼,远远望去,抚今追昔,当年的繁华落幕后变成了现在的怅惘迷茫以及伤感愁苦,这一生经历的数十年岁月,早就已经云淡风轻,那悲伤和愁苦的回忆已淡去许多,化为了渔唱樵歌口中的歌曲小调,成为了集体的回忆。(此段话解析部分来自九年级下册课本第67页诗词赏析,有个人理解)。由此来看,“渔唱起三更”中“三更”是半夜的意思,在现代汉语用词中,这个字应该读作geng。 我并不放心,因为看到有部分参考书曾说过这个字读作jing。我查找了现代汉语字典,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读作geng字第四声时,是一个副词,有动作行为的重复这个意思,组词更上一层楼等;有表示程度的加深这个意思,可以组词更加、更好、更上一层楼等。读作geng字第一声时,可以做量词,比如五更,三更等;也可以做名词,比如更点,更夫等;还有改,改正的意思,比如更改,更换等等。这样来看的话,这个字应该读作geng。 我仍然想要再细究一些,这次我决定从押韵入手,古人写诗词时很注重押韵的,不仅仅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也是一种对于创作尊重和讲究的态度。这首词的上片中尾字依次是英、声、明,下片的尾字依次是惊、晴、更,如果从韵脚的角度考量,这首词的韵脚应该是ing,为了保证全词在韵脚上的前后一致性,这个“更”字应该读jing。 我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诗歌中也有这样为了合辙押韵而变音的情况存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斜”字为了韵脚ia而由xie化读为xia;还有杜牧的《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也为了韵脚ia由xie化读为xia。 上述两个例子是为了韵脚的一致而读作他音,还有一些其他情况导致化音存在的问题。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是个通假字,通“怎”,在此不读zheng而应该读作zen;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名字中“凹”原本应该读作ao,但是贾老解释自己的小名叫做“平娃”,所以他的名字读作ping wa读着亲切些。 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和尊重。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也找到了一些与“更”字读音相关的知识: 1,更字确实没有jing 这个读音; 2,在过去的用语习惯中,人们曾将三更半夜读作jing; 3,在一些地方,人们读方言时还是会读作三更jing半夜; 4,随着汉语的发展,原本读jing的音发生了变化,读作了geng; 5,“更”字组文言词汇时,一般较多读作jing;组现代汉语词汇或者白话词汇时,一般较多读作geng。 综合以上理解,在这首词中渔唱起三更,个人认为读作jing(第一声)较为合适。
为了这一个字的读音,查找了很多资料,问了好朋友,请教了专家,获得了很多知识,感觉充实开心。(1308字)
附陈与义的整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来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