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拒绝合作?--《与诤友对话》
二七区建新街幼儿园 李晴晴
老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若把这句话用于幼儿园班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三个老师,主班、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老师。三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照顾、管理着三四...
为什么拒绝合作?--《与诤友对话》 二七区建新街幼儿园 李晴晴 老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若把这句话用于幼儿园班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三个老师,主班、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老师。三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照顾、管理着三四十个孩子,每天又是这么多的事情,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为什么还是有老师拒绝合作呢? 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缺乏合作意识,奉行个人主义文化,坚持“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 的工作风格。 这种工作风格的养成与教师自我感觉工作压力大有直接的关系。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自我评价是一一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等。在这样消极的感受之下,教师会主动避免与人合作,以防带来更多的任务与负担,甚至主动寻求如何减少工作量与任务。比较来看,对于同样的工作持积极感受的教师会更愿意主动承担工作,进而乐意与人合作。 2.人多嘴杂问题多 除了个人内隐观念对教师合作的影响之外,教师群体化也对教师合作与吞在看明显的影响,中西方教师时群体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派别中的教师联合起来与另一个派别中的教师相较横,或者不理会另一个派别的教师,不同派别的教师之间不合作。 有时,一个派别内的教师之间也只是联合,而没有围绕工作本身进行真正意文上的合作。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人多嘴杂问题多”。这种现象在女性占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格外明显。这样的教师群体文化会进一步 妨碍教师个体的合作意识。 3.所谓的合作对自已没好处 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教师自愿发起的,而是幼儿园管理制度“扭结”成的。“尽管幼儿园管理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但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一种理性的科层化管理,仍然带有浓重的追求效率、强调服从、注重统一的工业化理念,由管理者主观意愿决定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责任分工、严厉的奖惩、量化的检查与评价组成了幼儿园科层化管理机制的基本架构。”这样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事实上在鼓励教师个体之间竞争,而非推动教师之间合作。教师与同事的合作付出与成效在评价结果上没有体现,对教师个人评职晋升等实际利益没有明显的帮助。教师之间悄悄地成为了“密切的敌人”,彼此间的合作常常流于形式,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产生明显的帮助。 这样,在教师个体文化、群体文化和机构文化的三重作用下, 教师拒绝合作就可以理解了。 教师拒绝合作不利于保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与学习,对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和品格养成会产生消极影响。首先, 在两位教师为合作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幼儿的需要已经被弃于次要位置了,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去推及其他来看,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质量是无法保证的,甚至安全风险会增多。其次,教师之间的冷漠,以及教师就合作问题产生的消极情绪,都会影响到幼儿,教师的冷漠会给幼儿一种感觉--老师们从心底里不喜欢他们,也会让幼儿逐渐学会对人冷漠。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