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雪霁
优胜路小学 六六班 都 特
指导老师:弓建敏
紫荆山公园是我最爱的去处,从小到大、课余闲暇,总会到此“一游”。公园南区有一个“园中园”——梦溪园,号称郑州最美庭院,是公园的“点睛之笔”,我称之为“紫荆之眼”。其间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伴我成长的“闺蜜”,给我带来无尽的快乐,每每让我流连忘返。
梦溪园是苏式小园,里边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怪石嶙峋、溪水潺潺。春之梦溪,鸟语花香;夏之梦溪,绿肥红瘦;秋之梦溪,茂林修竹;冬之梦溪,风和气清。行于园中,身临其境,不似北国,恰似江南。雪后游梦溪,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现实与梦幻中穿越,在“北国”与“江南”间往返,姑且谓之“北国神游、梦回江南”。
放寒假后,郑州迎来了今年的第二场雪。雪刚停,我便拉着爸爸踏雪寻“梦”(梦溪园)。穿过紫荆山东湖,站在吊桥上沿金水河东望,苍苍茫茫的银装素裹中,一抹白墙灰瓦隐约呈现。翻过南山走近一看,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梦溪园么?徽派门楼上嵌着一块紫色匾额,上题“梦溪园”三个绿漆大字,据说是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亲笔所题,隶书字体、质朴苍劲,古拙中透着灵秀。
推开朱门入园,一块奇秀的太湖石映入眼帘,似山非山、似云非云,皱漏瘦透、俊逸脱俗。石后一面白墙,中间镂空,更像是一架大大的画框。一丛翠竹傲立雪中,出墙前后、伴石左右,英姿飒爽、随风摇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俨然一幅横轴“竹石映雪图”。
踏着浅雪漫铺的卵石小道右转,极富诗情画意的美景展现面前。一汪池水看似结着薄冰,近观又若有若无,在雪中显得格外宁静。小池旁几片低矮的灌木丛,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两株孪生的皂角树,根茎粗壮、连理相依,顶冠如盖、婆娑浑圆,淡雪轻拂、玉树琼枝,像是一把大伞,为池畔草儿、水中鱼儿挡风遮雪。一阵北风吹过,“噗嗒、噗嗒”,几枚皂角从枝头摇落,黝黝似紫砂、弯弯如镰刀,俏皮地躺在雪地上,甚是可爱。姥姥说:“皂角浑身是宝,不但可以入药,能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消积化食;还可以用来洗衣裳,古时候没有肥皂、洗衣液,洗涤衣物、被褥都用皂角。”
绕过皂角树,迎面是一座六角小亭,朱漆明柱、青瓦飞檐。古书《释名》有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意为游人集合暂停、歇脚休息之处。也许是雪天寒冷之故,今日亭上并无游人,唯有小亭“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悠然伫立于池心岛上,傲视四围衰草、八面寒风,笑看竹枝弄影、海棠映雪。
正当我在亭上驻足稍息之时,耳畔传来叮叮咚咚的流水声。顺声看去,西边溪头小桥的石缝中,刚刚融化的雪水在潺潺流淌。脚下光滑的石阶,可以证明“春风曾见昔人游”;现而今寒风凛冽、冰雪覆盖,“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沿小溪北上,是一道蜿蜒的长廊。长廊尽头,与水榭相连。水榭面南背北,前面一潭碧水、清澈明净,周遭雪树、倒影其中,恰如宋儒朱熹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最喜是潭中锦鲤,五颜六色、成群结队。我和爸爸停下脚步,凭栏观赏。鱼儿们旁若无人、并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自在游弋。其中一条“白金”,最惹人眼,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腾空跃起,似在练习“鲤鱼跳龙门”……
我好奇地问爸爸:“鱼儿们怎么都不怕也不理我们呀?”
爸爸若有所思地说:“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爸爸的话,让我想起洛阳千唐志斋的奇联:“谁非过客”(上联)“花是主人”(下联)。我渐渐“从梦中醒来”,梦溪园这片小天地,乃至地球宇宙大天大地,是我们的,更是鱼儿们、花儿们、草儿们的,我们可以“过客”般匆匆来去,却没有理由那么任性地恣意妄为、糟蹋破坏。我们必须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与万物生灵和谐共处。
韦唯的歌,我最爱听。尤其《爱的奉献》,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意蕴悠长。其中一句歌词,令人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走出园子,回望梦溪,青瓦之上,残雪未消,脑海忽然浮现出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一书,“梦溪园”之名,或许就源于此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