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课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10 浏览:417
导读: 这次的反思,我想先从我的题目说起“如何备好一节课”。这是我按照这次活动组委会要求阅读完《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的疑惑,其实也是我之前去北京学习之后的疑惑,是我上公开课之后的疑惑,也是我听完卢臻老师授课之后的疑惑,还是我读完一本本教育著作后的疑惑。 肯定有人会问,你都上班六年了...

这次的反思,我想先从我的题目说起“如何备好一节课”。这是我按照这次活动组委会要求阅读完《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的疑惑,其实也是我之前去北京学习之后的疑惑,是我上公开课之后的疑惑,也是我听完卢臻老师授课之后的疑惑,还是我读完一本本教育著作后的疑惑。

肯定有人会问,你都上班六年了,你会不知道怎么备课么?拍着良心说,不知道,真不知道!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进入了吴正宪导师的班级。培训第一天晚上我们与导师见面,(几年前的合影和现在的合影)吴老师一点儿没变,还是那样高级,请允许我用高级这个词来形容她,她对待每个人都和蔼可亲,说话前一定先笑,尊重每个人,顾及每个人的感受。举个不太恰当但很好理解的例子,她就是教育界的林志玲。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满肚子教育理论的老师坐下来的第一句话让我们都很意外“各位老师们,要做事,先做人,我们是老师,教书育人,其实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首先应当做一个正直的人”。简单的交流之后,吴老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明天我要讲比的认识,请各位老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比?临时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自主报名,做一个识‘比的认’这节课的说课”。

在散会后回住处的路上,我想到了卢臻老师讲的目标设置的三个层级;想到了教研员陈莉老师说知识的去向,就是往后学什么需要现在的知识做基础;想到了大学时候我的恩师李桢老师在比赛前夜反复跟我强调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想到了去年数学组共同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中对小学教材中“比”的定义提出的质疑;想到了卢臻老师说的评价任务如何与目标适切;想到了景校长说的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想到了书焕老师给我提到的用问题驱动教学;想到了自己在执教这节课时,学生向我提出的问题:“足球比赛的成绩0:3是比么?”“比有单位么?”等等。那一瞬间,我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思绪万千!

回到住处后,我用大概1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说课稿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第二天,我勇敢的站到了吴正宪老师的身边,把我对比的理解,和对课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同时说出了自己在之前上课和备课过程中的疑惑(我认为比的下一位知识是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究竟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哪些本位思想,我不知道)。吴老师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并指出我这其实就相当于一篇单元教学设计,北京现在就是这样上课的,集体备课,团队合作,一起讲一个单元。可是对于我的疑问,吴老师并没有直接解答。吴老师同时对教学素材的选择提出了质疑,学习比,是用做面包的配比引入,还是用沏糖水,还是用北师课本上的照片?

在接下来吴老师的示范课上,我或许找到了答案。吴老师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比,根据学生提出的最多的素材进行创设再加工,她既没有用课本上的素材,也没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沏糖水的素材,而是转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最熟悉的素材进行剖析,让我恍然大悟。课堂总结环节中,她逐一擦去板书中对比最表面的认识,一步步对比的本质进行剖析,最后将比的度量本质和盘托出,通过变化中的不变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对函数的认知储备,真可谓草蛇灰线,敷衍千里。

在下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吴老师更是将数学思维的建立推向了高潮!我们都知道数据分析观念是2011版课标中的核心概念。课标上写着: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应当首先去做调查研究。可是当多数同学面对如何从甲、乙、丙三位同学中选出一位代表本班罚点球时,许多同学竟然用第六感,和甲、乙、丙的排列顺序去进行选择。我们迫切需要有统计意识的人,其次才是如何统计,怎么分析!能够想到通过记录三位同学练习的进球数据的同学才无疑是真正具有数学思维的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建立在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的认知基础上,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会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有的同学会把数据画成复试条形统计图,有的同学会画成若干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有的同学会画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还有的人会画成其它形式的统计图(如散点图)等,这些都暴露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然后通过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对各种图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辨析,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合作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点进行概括提炼,然后在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下,绘制出一幅标准、完整的统计图。可是这节课到这里就这样结束了么?统计的本质思想如何体现?吴老师对数据再次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再多收集几天再进行判断,这样以来进行判断的依据就会更准确。可是无论再准确的数据,都只是依据,不同的学生去选,还是会有不一样但是都有道理的答案,敢于冒险的学生愿意选择成绩波动比较大但能踢出高进球数的甲,做事稳重的学生宁愿选择成绩最平稳,但失误较少的乙,目光长远的学生倾向选择起点进球数低,但进球数趋势一直在增长的丙,谁对?都对!谁对?都不对!因为我们缺少了对对方选手的了解。一节课下来,我们从最开始的用猜的方法选择谁上场,到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选择谁来上场,再到接受每种选择都对,再到还需要统计对手的进球状况,制定合适的选派方案。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从最开始的不知道怎么选择,到最后的还是不知道怎么选择,结果看起来没有差别,但后者却包含了对统计最本质的认识,统计不是结果,统计只是工具!

非常可惜,吴老师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暂时离开了成长学院,让人高兴的是张秋爽老师代替吴老师来到了我们身边。张老师的教学同样非常的精彩,从张老师的课堂里,我欣喜地找到了思维导图与我备课的结合点,找到了怎么寻找知识点在知识网络中的生长点,找到了从生活走向数学的切入点。晚上,我结合着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和报告,再次对我的备课思维导图进行了修改,衍生出数学思想的分支,融入了对课堂效果的评价,新增了前测环节对学生学情的勘测等等。两天里,我甚至一度怀疑她们就是专门来回答我应该怎么绘制备课思维导图而来的(下面是经过完善后的图)。直到张秋爽老师给我们最后一个讲座里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有范式的存在都是为了打破范式,还教学于本真,给孩子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我惊呆了,看着自己总结出来的导图,我陷入了沉思。就像那节课上的学生,从不会找答案到找到答案,到发现所有的答案都正确,到发现所有的答案都不对。我不也正是这样?单纯的看结果,我的收获是零,并不重要,因为我知道,我收获了我最想要的过程。

记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一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备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把学生带到你想要他们去的地方。

如何备好一节课,我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又知道我离真正的答案又近了一步。我想这或许就是我要的答案,是的,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不知不觉,五天美好的学习时光结束了,可是我知道我质疑的道路没有结束,我知道我会越来越接近那个永远也到不了的答案…… 我突然认识到了就是这一个个质疑引领我对如何备好一节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的研究不会停止,我的质疑也会越来越多。

今年6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我和孙记霞老师一起研究去年获奖的市级课题的标题,希望能从中找到来年课题的生长点。在激烈的讨论后,“用中学”的教育主张渐渐浮出水面,没错,我知道这就是我的下一个研究中心,我不知道我会用它找到什么样的答案,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是我教学生涯的另一个新起点!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835.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