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
郑州市郑东新区春华学校 黄春丽
夸美纽斯说过:“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一个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错误。”他建议过我们“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于是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害怕学生出现错误,因此每节课都会有大量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课堂中也会把探究的完美结果告知学生,生怕学生走弯路。总是急功近利帮助学生扫除障碍,让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窄窄的所谓完美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不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允许学生出现意外。
这样的经历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刚参加工作讲公开课的时候,总是把教材分析地特别透彻,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学生可能回答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这样就是生怕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什么岔子,自己控制不了课堂,不知道如何化解学生的错误回答。于是要求完美,要求学生不出错。当时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出现错误会不会就会对错误铭记于心?因为大家都知道学习什么,往往都是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
但是自从做了《利用错误资源读懂学生思维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之后,我对这种观点又有了新的认知,打破了我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特别是读了华应龙老师的《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们在课堂上害怕学生出错,可能是我们潜意识中对学生的不放心,也可能是我们好为人师的惯习,又或者我们对课堂上生成差错的惧怕,惧怕出乎意料,惧怕处置不当。说到底还是我们专业功力不够,对自己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多种原因,多种思考,让我们错过了读懂学生的很多机会,其实也错过了很多促进我们思考的好机会。因为学生出现错误恰好是教学的创新点,也正是我们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亮点,也是学生最真实,最本质的思考根源。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去辨析这些错误,学生看到的又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正确从错误中生长,学生的记忆往往会更加深刻。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记得一年级在教学这样的的解决问题:“小明和妈妈去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小明发现自己站在第三个,妈妈在自己的后面,妈妈后面还有五个人,那么这一排有多少人呢?”其实这道题不难,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道趣味题。但是学生往往搞不懂该如何列算式。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没有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这样的情景模型。于是就会出现用3+5=8的错误算式。
那么如何才能让正确的答案建立在这个错误之上生长出来呢?又让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建构这个数学模型呢?于是我借助了直观的摆小棒的方法。先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从前往后摆一摆,这时候问学生:“你能快速找到小明是那一根小棒吗?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三根小棒就是小明。那么现在请在小明的后面再摆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又代表谁呢?
学生大声说:“我知道了,这根小棒代表小明的妈妈。”“对,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那么我们接着读后面的条件,小明妈妈的后面还有五个人,你又该继续摆上多少根小棒呢?”这时候学生很快就又摆出了5根小棒。那么现在请大家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很快数出了一共是9根小棒。
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刚才我们算出的有8个人,错误点究竟在哪里呢?你能快速找到吗?”
“我明白了,我们只算了小明排在第三个,而忘记了小明妈妈在第四个。”一个学生解释说。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先摆了什么,又摆了什么?请大家收起小棒,在练习本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这道题的意思,你能很清楚的画出来吗?比一比,看谁能在图上准确地标出小明和妈妈的位置。然后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辨析,经历了直观小棒的摆一摆过程,又从直观摆小棒再到半抽象的画图策略,学生对这道题的框架也就越来越清晰了,解答起来出错率也就降低了很多。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的。”差错人皆有之,错了就是错了。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能够从中获得启迪,能够让正确在错误中生长出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生动精彩!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