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还是流水线?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13 浏览:408
导读: “人生难得‘奉命’在家。” “宅在家,就是不添乱,就是为祖国做贡献。” “在家不是休假,而是参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里是前线也是最后的防线。” ……...

“人生难得‘奉命’在家。”

“宅在家,就是不添乱,就是为祖国做贡献。”

“在家不是休假,而是参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里是前线也是最后的防线。”

……

一场突如其来的防疫战斗把平凡的医者军人逼成了和平年代命悬一线的孤胆英雄,把无聊的宅男宅女逼成了段子达人,把我们这些平日里让人羡慕不已却又避之唯恐不及的老师们逼成了花样百出的网络主播。

政策一日一变,信息一天一换,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停课不停学”还是“停学不停课”了,总之没有也不能闲着。26日之前“学思网”、“学习强国”各种网络直播课堂推荐;26日之后各种学习钉钉在线直播;29日突然又接到“统一观看省教育厅直播的名校课堂”通知;211日以为终于尘埃落定,课表生生变成了早读一节、上午五节、下午三节,外加一个课外活动和两节晚自习,学生的学习时长由原来的8:3011:0014:3015:40变成了现在的7:1011:5514:3016:3518:0519:4516:4517:15是课外活动时间,几乎与在校期间一模一样。

疫情肆虐,开学延迟,但中招未延时,时光不等人,学习的脚步势必不能停,但教育不是急功近利,虽说学习靠自觉,但家绝不是学习的地方,至少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学生观看省教育厅直播的名校课堂的情况还算乐观,至少开课第一天是这样,依据直播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手边的复习资料,我们九年级语文组通过钉钉“家校本”发布作业,便于线上批改。虽然每个班上交作业数量还不足每班人数的2/3,毕竟还有些学生不熟悉如何操作,但整体完成不错,甚至有不少平时在学校无所事事、不知作业为何物的学生也能认真完成并按时提交,我想多半是出于新鲜感,也不排除憋在家里实在无聊的缘故,但应该也有课程安排合理,课时不那么紧张,以至于有时间完成的因素。

细观今天调整过的新课表,回想昨天上午和学生一起观看直播课,课后语文组快速微信会议商讨直播内容和作业布置,下午6:00开始批改上午发布的作业,两个班一共提交了60份左右的作业,每个人回复针对性的批语,批改完成差不多花了两个小时,批改结束又在班级群中及时反馈作业上交和完成情况,差不多又是半个小时,这还仅仅只是一半的人按时提交了作业,还免去了自己备课上课的时间——这也将是接下来的每一天。再看看今天接到的新课表的执行通知,我真的好像弱弱地问一句:安排得这么密不透风,7个学科还要布置直播课的对应练习作业吗?如果布置,打算让学生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来完成?作为老师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批改我这一学科的作业(一想到全部批改完就莫名地心悸)?

虽然我们都清楚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让学生们明白并做到“在家与在学校一样”,通过网络直播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希望的,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家和学校不一样”,我们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家上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达成期望效果。我们可以制定作息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不是剥夺他们合理调配自己课余时间的机会和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人,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人,而不是只会听从安排的机器,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机器也要有修养维护期,更何况我们今天已经希望机器更加智能,却为什么偏偏要剥夺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有多少特优生告诉我,当我让他们思考或讨论时,他们的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恐慌,他们说“我们都习惯抄答案了,可你从来不让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不知道要思考什么该讨论什么”;又有多少优秀的毕业生告诉我,进入高中后面对将近3个小时的大自习,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而事实上他有数不清的学习任务在等着: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该大批量地培养统一规格的没有思想的标准产品,我们要塑造的应该是“入窑一色,出窑百彩”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中国瓷器。教育应该是窑变而不是流水线。

2003年,非典肆虐。

那一年,我初一。

像今天一样,为了配合全民防疫战,奉命放假居家期月。那个时候,连手机都没有,更别提智能电话,更不知网络为何物。放假前全校集合听校长训话,大概就是一些如何自我防护、如何动员家人一起防护之类的叮嘱,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假期归来正好遇上期末考试,希望大家能就近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仅此而已。没有繁琐的每日平安回复,没有各科老师不厌其烦的学习督促。我们都自己制定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如果学习有疑问,没有微信、QQ可以交流,没有百度作业帮帮忙,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只是几个小伙伴彼此登门拜访。开学了,没讲完的功课也自学完了,跟着老师复习了一两周也就考试了。那一年的期末成绩好像也没有差到哪里去。

天天回复、日日排查,我们的防疫机制更完善了,可是又有多少学生按照要求及时回复“平安”了?因为我们对他们太负责,所以他们才会对自己不负责反而觉得我们聒噪烦人多此一举。

网课直播、作业打卡,我们的教育技术更先进了,可是又有多少学生真的认真听讲按时提交作业了?因为我们把他们的时间看得太宝贵了,所以他们才会对自己更加放纵反而觉得我们管得太多不通情理。

一句话,今天我们承包的太多了,落到学生自己身上的太少了,甚至没有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我说每天的对应练习先让特优生根据直播课的内容筛选,然后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再参考确认,最后发布。结果,其中一位语文老师从她的学生那里得到的回复是“您是老师,您定吧”,我得到的答复是“老师您稍等,十分钟以后给你结果”。我们不禁一番感慨,我说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我太懒,平时的培优练习我只给要求,习题要他们自己选,还得告诉我选定某道题的原因,还要自己标注考点,自己订正答案并且向我讲解为什么缺失某个要点;而她说“可能是我平时太霸道了吧”。如此看来,懒一些倒是让这群特优生勤快了点儿。

《新唐书·张廷珪》中说“古有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当下,于国于个人既是危机也是时机。于国,经此风雨,中国速度会更快,人民情谊会更深,中国地位会更高,中国精神会更强。于个人,会有多少人因感念于奔赴一线的军人、医者而坚定未来之路的选择?会有多少人因敬畏84岁再度出征的钟南山教授而深刻认识到读书更是可以救民于水火的一种责任而誓攀书山济学海?于学生,疫情阻断了返校的归程,却开启了自觉主动学习、合理安排生活的副本,我们为什么不敢放一放手试一试?

无论多么优秀的平台、多么优秀的课程,如果只是贪多,只是一味地为了所谓的“让学生每天线上学习做得更好”,而不能执行到底、落实到位只能适得其反,甚至每况愈下。就像第一天的早读任务,教研讨论后已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分成了不同层次的任务,但是全年级266,只有74人提交,下一个早读是继续布置新任务还是就这么拖着?置若罔闻继续推进岂不是乱来?若以目前的状态维持原任务不变谁又能保证结果不是一样?无论采取哪一种都会让执行和落实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老师的威信何在?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威信不在,学生如何尊师、敬师、信师?不尊师、不敬师、不信师,又如何信吾道,效吾行?同事说她的小侄女躺到床上看电视直播,学习着学习着就莫名其妙地铺床单去了,所以真的不是老师要抱怨,真的不是家长不负责,真的不是孩子不听话,只是环境有的时候真的很重要,不然又何来孟母三迁、蓬生麻中?

只望我们不要把“停课不停学”的一番好意念成了歪经,不要把孩子们往厌学的路上一逼再逼,我们是不是该再认真读一读教育部的“特别提醒”?我们是不是也该让毕业班的孩子们能劳逸结合?我们何时才能明白竭泽而渔饮鸩止渴会后患无穷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19903.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