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上班多年的一线教师,对于课堂常规的了解无非是:提前三分钟候课、上课不接打电话、不坐讲、不离开教室、不体罚学生之类的。只要不触碰这些红线,剩下的课堂怎么组织,知识怎么讲解,都是我自己的事。巡课的领导从走廊上经过,一看学生秩序井然,老师在认真讲解,那就ok了。至于学校对课堂常规具体要求是什么,我还真不清楚。没见过学校的条条框框,规矩规则。可能是自己不会违反规则,所以规则变得无形了吧。
今年我去了一所新学校,新学校当然是得先给老师立规矩。于是,就在校长的带领下,酝酿了一系列的课堂常规。制定了课堂常规检查的表格和项目,还列出了课堂常规检查的标准和要求。我这才对课堂常规有了一些了解。哦,原来,课堂常规要求这么细致、这么苛刻呢,上班十多年的我竟然都不知道。
具体的课堂常规的要求,要是让我向背诵乘法口诀一样一条一条说出来,对我可真是个困难。但是我印象里似乎包括了三个大方面吧:一、教师;二、学生、三教学设备。什么学生坐姿端正、教师板书规范、学生读写姿势正确、教师精神饱满之类的就不说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室地面干净、桌凳摆放整齐、光线足够亮电棒要关闭、多媒体设备每节课使用不超过15分钟、教师讲课音量不能太大,不提倡使用扩音设备......说到这儿,我不由自主脑补了一个画面:教学领导巡课的时候,每经过一个班,会先看前面:老师的板书写得怎么样、多媒体是否使用超时;再看后面:卫生角摆放是否整齐;再看上面:电棒关了没有;再看下面:地面有没有垃圾、板凳腿儿桌子腿儿有没有在一条线上;再看中间:学生做得是否端正、读书姿势是否规范、写字有没有做到三个一。这还不算完,除了看,还得再听一听,老师的声音够不够大,有没有让学生听不清,有没有让学生觉得刺耳。然后再一条一条记录在巡课表格里。啊,这一个班一个班地巡课一大圈儿,是不是比老师连上两节课还累呢?
嘻嘻,想到这里,我偷笑了。我自己都承认自己操心太大了。我想起了自己讲课的一些经历:
那一年,我教一年级。我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那一课的题目是《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里有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几次对话,读起来非常精彩。我精心备课,用心引导。指导学生读出小白兔和小灰兔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因为讲的太投入,读得太动情,课文结束该总结了,我发现我竟然忘记了写最后一处板书。于是匆匆补上了。但是听课的老师丝毫没觉得那是一处失误。并且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次,总是有讲得太动情,忘记板书的时候。但是在常态课上,就是忘记写板书又怎样,我可以及时在讲完以后再补上这个环节。或者不写板书也同样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啊。也有的老师,写的板书这里一句,那里一句,满黑板画的都是。特别是在讲习题的时候更是这样,满黑板的圈圈点点、画画连连,看起来真是乱七八糟。但是学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是否需要板书,板书是否规范,那是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内容决定的,并不是巡课标准规定的。
再说教学音量。老师的声音本来就应该高低不平、抑扬顿挫。有时候需要低缓、有时候需要激昂。学生写字的时候,老师为了不打扰学生书写,会轻声提醒学生笔画笔顺,坐姿握笔;学生读书拖腔的时候,老师就得用比学生大的声音给引导过来;学生安静的时候,老师的声音就可以低缓温和;学生兴奋不已或违反记录的时候,老师的声音需要大一些来提醒。所以老师声音大小,也是根据课堂情境决定的。或者,老师声音的大小也是根据老师的习惯和性格决定的吧。印象里有一位美术老师,女的。她总是细声细语,从不大声说话。学生的秩序非常好。她教一年级,不管是讲课还是学生自己画画,从来不会有学生乱说话或前后左右乱成一团。还有一位数学老师,也是女的。教高年级,每次她讲课的时候,站在中楼,就能听到在南楼教室的她那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再说扩音设备的使用。其实并不是有了扩音设备,教学音量就一定会很大,就一定会影响到其他班。再有的老师连续上几节课的情况下,确实不想大声说话,用扩音设备其实是更省力,老师很小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扩出来,学生就能听见。也是老师保护嗓子的一种辅助方法吧。通常有老师嗓子发炎以后去看医生,就会被叮嘱:多喝水,少说话,一天不要超过十句话。老师就会说:“不超过十句是不可能的。我是老师。”所以,使用扩音设备授课,又何尝不可?
不是在说学校制定的课堂常规多么不合理。而是觉得,不违背基本底线的前提下,很多标准都是没必要的。很多因素也都是灵活不定的。我理想的课堂,可以捧着一本书和学生侃侃而谈;也可以是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圈画指点;我理想的课堂可以是开着多媒体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也可以是利用识字游戏和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闯关;我理想的课堂可以是深沉的,静静地感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表达;也可以是疯狂的,据理力争地辩论、感情充沛地朗读、甚至可以激情高昂地歌唱。所以,理想的课堂并不局限于一条条课堂标准、课堂常规,而应是自己别出心裁的设计、独具一格的风格、随心所欲的表现和精彩绝伦的互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