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差错,促进成长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18 浏览:408
导读: 善待差错,促进成长 郑东新区春华学校 黄春丽 很多学生畏惧纠错,总是逃避自己的错误。如果错误不能及时订正,那么会的永远还是会,那么不会的,还是会继续错在那里。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错误,才能促进自己...

善待差错,促进成长

郑东新区春华学校 黄春丽

很多学生畏惧纠错,总是逃避自己的错误。如果错误不能及时订正,那么会的永远还是会,那么不会的,还是会继续错在那里。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错误,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

很多成功的大师们,并不是他们有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明亮眼睛,有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对于生活中的易错题,就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讲,让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方法,从而能够规避在作业中出现因策略问题,因分析不到位,或者思维混乱,思路不清造成的错误问题。

比如:当我们学过除法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超市买了12块水果糖和10块奶糖,让乐乐和姐姐一起分着吃。姐姐说:“水果糖咱俩平均分,奶糖我要2块。”那么乐乐分到的水果糖和奶糖各是多少块呢?

这道题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就在于两种糖的分法不一样,学生审题不够认真,从而导致出现了错误现象。10块奶糖,姐姐要2块,剩下的给乐乐,乐乐分到的奶糖块数应该用减法计算。但是学生学习了除法之后,遇到问题总希望用除法来解决,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造成了解答错误。

课堂上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观察仔细认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总想着套用“除法”解答。一定要明确,只有平均分问题才能用除法计算。不是平均分的问题比如10块糖,让乐乐和姐姐分着吃,姐姐只要2块,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姐姐得到的是5块,那么就和题目意思不符合了,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细心才能全部做对。

差错除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警醒之外,还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从而找到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的应对策略,做好应对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从差错中更好地成长。

比如:这道题爸爸、妈妈、小敏三人的年龄总和是67岁,并且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敏比妈妈小23岁,你知道小敏今年多少岁吗?

这道题如果不通过画图就不能直观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画图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题目意思。因为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敏妈妈比小敏大23岁,而爸爸又比妈妈大3岁,那么爸爸就比小敏大23+3=26岁。这就要求以小敏为基础,那么妈妈比小敏大23岁,爸爸比小敏大26岁。从三个人的总数减掉23,再减去26,那么三个人剩下的年龄就是小敏年龄的3倍。这样就能够算出来67-23-26=18,然后用18÷3=6(岁)。所以小敏的年龄是6岁,而妈妈的年龄是6+23=29(岁),爸爸的年龄就是6+26=32(岁)。

虽然平均数知识很简单,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而生活中又存在着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的现实问题,学生由于不懂通过画图理解题意,没有建构一定的数学模型,从而导致数学的错误现象。比如:一排电动车的充电桩,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之间的距离是10米,每相邻两个充电桩之间的间隔是2米,共有多少个充电桩?

这道题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就是只用10÷2=5,从而写出共有5个充电桩。这就是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而出现的错误现象。这道题要让学生避免这种错误现象,就要引导学生画图,学生就可以看出在起点处设置1个充电桩,10米里面一共有5个充电桩,然后再加上前面第一个就一共有1+5=6个,共有6个充电桩。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差错,我采用多用数形结合,多引导学生学会画图,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数学模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破解自己错误的短板,促进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与掌握。a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047.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