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场疫情有太多需要关注的,也有太多需要反思的。生命、勇气、责任、家国,没有比身处其中更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了。没有伤悲,就没有慈悲,正视伤痛,也许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 马铭菁
2020年之前,我从没想过会有一段这样难过却又这样令人感动的时期。人们都说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像十几年前的非典,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柴静的《看见》一书。今天我又回头读了一遍,内心沉痛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分来自书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当下的疫情。
当年,柴静以记者的身份勇敢地“闯”进了隔离区,她当时也只是一个女孩,可她还是去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问她的妹妹,她到底该不该去隔离区?她的妹妹说如果她不是记者,她不用去,但她是一名记者,她得去。于是,她去了。这像不像时下的医务工作者?新闻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90后女生,在下雪的晚上,仍然坚守在高速公路的服务站,为司机测量体温。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来时,她坚定地回答:“我穿着这身白大褂。如果我不来,那么谁来呢?”我觉得这句话比任何的宣誓都铿锵有力。对于见证了这样疫情的00后——我来说,我终于明白: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句话的分量。
书里面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隔离区被感染了的卫生部官员,回家又传染给了妻子和儿子。他想尽办法住院,结果只争取到了一个床位。最终让孩子住了进去。而他们两个人发烧到浑身湿透,站不住,只能颤抖地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孩子痊愈,可他们已经去世。读完,悲伤、感动这些情绪在我心中郁积着。前几天新闻中报道了一位因新冠状病毒住院的母亲。去世前,她给女儿留了一张字条:酱油要买小瓶的,过日子要精打细算。此时,我对作家方方所说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终于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同时也教会了我许多。环卫老爷爷警局捐款,护士小姐姐瞒着丈夫报名去武汉支援,十五岁少年海外回国带回五箱口罩······这些新闻报道让我看见并认识到了两个字——担当。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乏这种有责任感并勇敢担当的人。另一方面,它还教会了我珍惜生命:只要活着,只要心脏还跳动,就要好好珍惜,就要好好发挥它的价值。我相信中国会更好的。
总有一天,春风会吹开樱花,热干面摊前,又会是漫漫长队,长江大桥又会是车水马龙。而我也会在这个春天里学会担当,学会成长学会热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