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书”说开去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19 浏览:463
导读: 由“读书”说开去…… 最近读书,柔肠百结。 其一,读不下去 比如理论书籍。 下决心要系统读一些理论,随手从书柜里抽出一本。没成想决心下早了,没读几页,便想折返……想到这是一本“启迪智慧、涤荡灵魂”的好书,顿时...


由“读书”说开去……


最近读书,柔肠百结。


其一,读不下去

比如理论书籍。

下决心要系统读一些理论,随手从书柜里抽出一本。没成想决心下早了,没读几页,便想折返……想到这是一本“启迪智慧、涤荡灵魂”的好书,顿时惭愧至极,耐下性子读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喽。顿时理解了作家舒明月所描述的“哪怕理性的小皮鞭子挥舞地pia pia的,感性的小马驹子也半步不肯挪了——我真的不想再读那500页啊”是怎样一番境地。

我们需要理论,我认同达芬奇所言“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但理论入脑入心真的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利希滕伯格所说的“纯粹的理论除了争辩之外毫无价值”确有道理。


脑海里浮现一次对话,和一位朴素的女老师。

课间休息。

女老师走到我跟前:老师,不错。

谢谢。

女老师:以为今天还是“念老师”呢。

念老师?

女老师:就是照着书“念”的老师,

她补充:我们都可不喜欢“念老师”……

“念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称呼,听了一次便记住了,我觉得这是对“照本宣科”最接地气的比喻了。

己所不欲勿施人,读不下去的理论书进一步警醒我:不要做“念老师”,不要照本宣科,更不照本宣科地讲理论。


其二,无从选择

小时候没有书可读。印象最深的是琼瑶的《碧云天》。在班上轮流传阅,几经辗转,才到了我手上,捧着书的那一刻,就差痛哭流涕了,心情着实激动得很。迄今也清楚记得碧菡、依云、皓天以及他们之间凄凉唯美的爱情故事。

现在有太多的书可读。每次读书,总要在书柜前站一会儿——不知道选哪本。书太多,信息太多,吸引我的太多,我的专注、深入被慢慢消耗掉、分散掉。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每每这时,总有一种淡淡的茫然和失落。


会不会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

可是,现代人好像都不怎么借书了。自己的书不外借,也不借别人的书来读。

是都不差买本书的钱吗?

记得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结下了。

忽然想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就是从“借书”开始的呢。

怪不得现在的剩女越来越多了。


其三,中途绊倒

残雪对作家进行了分类:

一类是努力向现实表示作家的亲密态度,努力使作家不被世俗世界所抛弃,而紧跟形势,努力表达自己在世俗中获得的喜乐,这种写法其实也在同时表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

还有一类作家则相反,他们永远不与现实和解,永远处于逼问和被逼问的状态,他们的内心有着一种激越的风暴。

石康属于后者吧。

他的成名作《晃晃悠悠》,我到今天才读。认真读了十分之一,蜻蜓点水读到三分之一处,便读不下去了。


有人说:石康把自己的郁闷发泄了,读者却颓废了。

有人说:在古典主义作品中,美人是高尚的。石康小说中的女人,只是让自己同时也让男人完全沉浸在肉体的欲望满足中。

有人说:在石康的小说叙事中,读者看不到女人和“我”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却只能看到相互的游戏,调情和取乐。


石康解释:因为现实生活就只有这些。你是什么人,就只能从我的书中看到什么。如果你颓废,无论通过失恋失业失败都能颓废,但你选择了看小说,看完就赖到小说头上,结论是,你太糊涂了。

石康认为:自己写作是真实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告诉别人,但并不算隐私类小说,他期望文学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形式感。


但我还是在读《晃晃悠悠》的时候,被绊倒了,读不下去了。

为他晃晃悠悠的生活。

为他晃晃悠悠的爱情。


结束语:

《雷雨》作者曹禺晚年的时候,常常在病房痛苦地呐喊:我真想再能够读书,系统地读书,我太没有学问了……

趁着我还能读书,还能系统地读书,还没有学问,我要继续读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091.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