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授课内容基本都是诗歌或散文,本来讲诗歌就是件不太容易讲的精彩的事情,再加上隔着屏幕,几节课下来,我隐隐察觉崽子们有些疲惫,连热情都消减了几分。以往让记笔记的时候,问一句:“记完了吗?记完的同学给老师回复数字1。”于是就看到消息栏一连串的“1”,前两天却突然出现了几个“2”,我一脸问号:“回复2的同学是什么情况?”消息栏零零星星的“老师我有点饿”“老师我还没记完”······我明白了,就是倦了嘛,不想学习诗歌了呗,那就换下口味吧,学点别的。
于是上周给学生讲了一节课叙事类作文的立意与写作,并留下一篇寓言类材料给崽子们:“今天晚自习咱就练练作文吧,一节课可能写不完,大家可以先列个提纲给我看一下。”本以为对写作文及其厌倦的他们到晚自习时候又得放我鸽子,对我不理不睬,谁知道直播群竟然空前热闹。
起先只有几个热爱语文的学生写了题目和首段内容发到直播群,我把每个人的内容放到电脑屏幕上供大家一起阅读,逐一点评,给出一些写作上的小建议,点评的时候就有同学陆陆续续往群里发送作文内容。后来越来越多,数学老师看我我不停地说了一个半小时的话,中间还劝我休息一会儿。但是我却很高兴,也越讲热情越高涨了。
在这次提交的作文中,崽子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最明显的是论证素材,很少有人再拿古今中外的那一套来搪塞,作文内容也开始逐渐流露出自己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尽管思考还不够很深刻。在行文思路上的改善就更好了,由首段的开门见山,到结尾的前后呼应,孩子们基本把握住议论文的结构与逻辑,能做到结构合理,逻辑清晰。
但仍然有不完美的的地方。在审题与立意上,还是会有孩子会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比如我们这次作文的立意是“失败与收获”,材料中的橡树的“收获”是指在失败的时候却有意外的收获,这种收获不是靠主动奉献获得的。所以作文立意可以有诸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等。很多孩子作文的着手点的确是失败与收获,但是内容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内容是这样的话,那立意大概就有些偏题了。还有孩子围绕“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立意展开,其实也就是讨论如何看待成与败,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会有同学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没能具体阐明自己眼中的真正的成功与失败是怎样的。这就导致同时存在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明明写的是议论文,却因为缺乏深刻的见解,反而在素材上花费的篇幅比较多,讲故事的成分多,发表观点的内容少,叙事大于议论,显得作文浅薄,自然难得高分。
我和同事发微信说起这些问题,同事问我对于这种问题怎么想。我说,一是缺乏阅读,二是缺乏积累,三是缺乏思考,四是缺乏练习。没有阅读,谈不上积累,作为学生,大多数时间浸泡在学校,在高考前的确鲜有时间实现用脚步丈量世界,那么言辞的积累,视野的开阔,绝大部分需要仰仗于阅读,没有阅读,就难有见识。学习是一个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媒介我想应该就是思考,通过思考,将阅读输入的知识内化,将同样的学习内容,变为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而练习则是输出,阅读的效果,应该是能说会写。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和将内容写到纸上,转化为看得见的东西,就是一种知识的输出。如果只顾输入而没有适量的输出,那就很容易“思而不学则殆”。没有输出的学习谈不上是学习,只能算是消遣。
说了这些,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人就是这样,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学习上也是,听了很多方法,却总没有付诸行动。总之呢,孩子们的高考作文路道阻且长,孩子们应及时当勉励啊,毕竟高考不等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