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光荣的战“疫”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虽然许多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是,仍有一些事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堂,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之深。
那么突然,飘着疫情的霾,使城市空空,只剩下空气和尘埃。伴随着席卷中外的新型冠状肺炎,我们一同“宅”进了二月的春天里。在疫情肆虐的危机时刻,我意外的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学校领导打来的,非常时期,非常任务,需要我录播两节课。我毫不犹豫地受命了。
放下电话后,我在心里对自己的豪言壮语开始打鼓了,我所要准备的课程可是六年级的课文《匆匆》啊,这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对文豪大家的作品的揣摩,我还真是“外乡人过河-----心里没底”。内心稳定下来后,我笃定必须先熟悉文本。于是将课文反反复复读了个滚瓜烂熟,随后再去听艺术家们的朗读,学他们的语气轻重缓急。
准备整理思路理出教案时,我一筹莫展,此时,学校的张主任仿佛猜到了我的心思一样,又一次打电话来安慰我:“你不要紧张,就紧扣教参把自己想表达的讲出来就好。”教研员柳老师将我们拉入了一个小团队,告诉我们:“你们不要有压力,常态课堂就好。”她们柔和的话语,使我如沐春风一般,温情满怀。
备课过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在短短的五天里,柳老师总是在群内的闲聊中如朋友一样鼓励我们,但是在教案撰写和课件设计中,她又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从一稿教案开始,至二稿,三稿,都耐心的反复修改润色,尤其是在课件设计中,她给予了细致入微地指导,从背景到文字,甚至标点符号,都一一点评,精心点拨。
期间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在自己的试录课中,我在课件中插入了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匆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我满心得意的在试录中播放了它,本以为以此能感染学生,营造氛围。不料,柳老师在听完后,悄声问我:“孙道临的朗诵你听了吗?”我信誓旦旦地回复:“听了,特别美!”柳老师发了一个笑脸,随后问:“你确定和原文一模一样吗?”我一愣,好像还没有逐字对应过,但是还是不甘心,嘴强牙硬地回复:“一样。”柳老师没有反驳,又发了一个笑脸,虽然隔着屏幕,但是她的和蔼与尊重,让我的脸刷的红了。我开始认真地逐字核对,发现确实有个别“吧、着”,与课文中的字符不对应。于是惭愧地给柳老师回复:“我刚才校对了一遍,发现个别字不对。”柳老师秒回,还是先有笑脸,随即说:“我听着就感觉有个别字不太对。”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虽然音频朗诵的很美,我也知道你很用心,但是现在是特殊时期,很多孩子都没有课本,我们就必须要认真对待,所呈现的一定和文本一字不落一模一样才可以。”她的话语温柔中透着坚定,我立刻放下了个人主观意见,是啊,我们面对的是全省的孩子,有城市,有农村,怎么能凭自己的喜好来对待教学呢?是柳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
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逆行者,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有国之长城----解放军,有守卫在我们身边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就是英勇的战疫者。更有幸的是,我们作为教师也加入到了他们中的一一份子,同时我们也收获了许多身边的感动,感动学校领导叮嘱我们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做好防护;感动柳老师每天从网上悉心指导我们怎么备课,怎么制作课件,怎么录播,不厌其烦,随时秒回。感动学生家长虽然置身抗疫一线,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协助孩子积极完成作业。我们,都是城市战“疫”人!
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孩子们能重返校园,徜徉在书海。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