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论“男女君臣之喻”
公元前278年,一个阴沉的傍晚,死寂的汨罗江边,一个瘦削的身影在徘徊。许久,他仰天长叹,然后纵身一跃……留给世人的,除了扼腕叹息,还有他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离骚》。
《离骚》的奇特独到之处,恐怕在于它的“男女君臣之喻”:在前半篇作者自喻女子,将因嫉妒自己才能和成绩而向楚怀王进献谗言的大臣比作因嫉妒自己的美丽而诋毁自己的众方恶草。后半篇又恢复其原本形貌,登昆仑,求高丘神女;游春宫青帝之所,折琼枝以遗下女;转而托媒,求宓妃等女子。这里的“求女”,是求贤君。
《离骚》中“男女君臣之喻”,历来争议挺多的。
其中有个争论——有诗论家认为“男女喻君臣”的比兴手法,《离骚》是破天荒的第一首。也有诗论家指出,此比兴方式并非屈原首创,早在《诗经》中就已经被使用。
屈原究竟是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诗经》中是否存在“男女君臣之喻”?
翻开首篇《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娇媚明丽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这里面的“君子”“淑女”有没有君臣之喻?
这牵扯到这首诗的主题——描写的是男女爱情?还是政治抒情诗?
如果爱情诗,那么不管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还是“窈窕淑女,琴瑟求之”,就可以理解为纯粹的青年男子对姑娘一见倾心,从此朝思暮想备受煎熬的感受。
如果是政治抒情诗, 按照《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前半篇作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头上插着鲜花,身上佩戴香草,红裙绿衣的婀娜女子的话,那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我要修行品德习得本领,效忠君王。按照《离骚》后半篇的比兴方法,“高余迁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恢复其自身原本形貌,是位高冠崔嵬、长剑陆离的仪美之士。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来吧,贤臣,我要重用你。
似乎也能说得通耶。
语文老师不都教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么?那这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而是表面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候对贤臣的渴求?
任何作品的剖析,我们应该穿透作品植根的特定社会环境和具体文化背景。
据料记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编撰的教材。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那么,《关雎》应该就是“无邪”的具体落实。这里面没有政治成分。
还有,《关雎》是春秋时期的民歌,民歌,顾名思义,老百姓唱的歌,是朴素的,是天然本真的,这里面哪有什么政治喻指?
综上,《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孔子老人家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首篇,自然是有其用意的,在此不做赘述。
不过,确有作品赋诗言志。
比如《左传 成公八年记》中的“诗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这里面季文子引用的是《卫风·氓》。《氓》所表现的男女怨责之情,由此被比拟为诸侯、霸主的亲附关系,而带上了政治色彩。
从《关雎》到《左传 成公八年记》,季文子迈出了一步——借爱情诗以赋诗寄志。
从《成公八年记》到《离骚》,屈原迈出了一步——他第一次将这种比拟方式,引进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并且贯穿《离骚》全篇,取得了后世瞩目的成就。
屈原通篇借“男女”喻“君臣”,把楚怀王听信群党谗佞之言疏远、废黜自己的经过叙述得清清楚楚,也把自己的悲愤、幽怨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别出心裁!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