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命.轻重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2-29 浏览:485
导读: 历史.生命.轻重 忽然在自己的文件夹里看到以前写的一篇读后感,记忆里产生疑问,我什么时候写得这篇读后感?什么时候读完的它?虽然有些东西已经忘了,但是有些东西文字是能帮你回忆当初的一些感受的。 初次看到这本书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只觉得深奥晦涩,有想读的冲动,却始终没有读下去的...

历史.生命.轻重

忽然在自己的文件夹里看到以前写的一篇读后感,记忆里产生疑问,我什么时候写得这篇读后感?什么时候读完的它?虽然有些东西已经忘了,但是有些东西文字是能帮你回忆当初的一些感受的。

初次看到这本书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只觉得深奥晦涩,有想读的冲动,却始终没有读下去的勇气和能力,以至于入手到读完时隔了两年。关于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有条狗叫卡列宁,它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这是特蕾莎的一个梦,也是她所有的梦里最温柔的一个。生活给予的直白,最终都归于温馨和明媚。就像这本书中所写,不管前几部如何讽刺炫目,最后一部分却因为一条垂死的小狗变得温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所作,全书分为七个部分,以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至少在我看来是爱情),讨论了灵与肉、不解之词、生命和历史、轻与重等问题,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偏重于哲学,关于历史、政治、生命的哲学。

一、关于历史

在开篇第一部分就思考了生命和历史的一维性,正是因为没有轮回,因为不再回复,生命也便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这种残酷、美丽或是绚烂都没有任何意义,血腥的岁月化为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就像是希特勒的集中营,无论如何残酷,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会出现一个和解,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道德沉沦。昆德拉的这些观点,激进却直击心灵,过去总是容易,历史对于后辈来说总是因为缺少直观而少了一份震撼。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会丢掉很多珍贵的人或事,这些事物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比轻之又轻,可当我们在某个时间节点回头望去,会突生惆怅、感叹抑或悸动,我想,历史的重量也就在于此,它只需在,就好……

二、关于生命

人的生命如同人类历史一般轻若鸿毛,只有一次,就像一个草图,我们在上面肆意的描绘自己的蓝图,唯一与之不同的是,草图可以重复,可以加以修正和更改,而生命只能拥有一次,人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与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无一不是生命的践行者,托马斯一生风流放荡,他的欲望就是剖开不同的女人,就像用手术刀剖开不同的病人一样,他追求轻,但特蕾莎成了他的重,成了他一旦放下就心如刀绞的羁绊,以至于他一生在轻与重之间游走;特蕾莎,这个从小深受母亲影响,强烈要把母亲的粗俗影子从身上抹去并出人头地的女人,正是这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软弱,使她活得太重,即使知道托马斯身边有无数女人也只能在噩梦中反抗;萨比娜,背叛是她的一生,每次背叛满心欢喜,可一旦旅程结束,就会更加虚空。

人的生命如同人类历史一般轻若鸿毛,却也要承担一些重量,就像特蕾莎之于托马斯,有一天,人褪去了身上的负担,就会感到被压垮,压垮他的不是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三、关于轻重

轻重是生命中不能逃避的选择,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没有信仰,没有爱情,没有责任,没有使命……无限的自由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轻还是重?

在昆德拉的文字中,世界是一个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一起生活的世界,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剥夺,就像是某种命定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来到了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这样的描述在今天看来好像让人有些毛骨悚然,但在当时的年代或许最为贴切,对人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幻,轻与重的矛盾不会消失,抱着感受的目的生活也许是幸福的,我特别喜欢山本耀司说的一段话:“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我也相信,在一次次轻重的权衡之后,终究会明白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适合的,然后迎来明媚。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360.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