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初心向未来
——读《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有感
了解朱永新,了解他倡导下的新教育,已经有十多年了,带班时,作为一线班主任带班时,也一直践行他提出的“晨诵、午读、暮省,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今天,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在细细品读中,更是在心底坚信“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保持教育的初心做教育。
该书成书于2017年,从学校变身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甚至教师已成了自由职业者,学生从6岁到70多岁不等,政府也有相应的职能等几个方面,向我们畅想了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模样……其实,书中描绘的情景,或多或少已经在见到,而眼前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未来学校的到来。作为教师,接受也好,停留在原地也罢,学校都在变化着,我们该怎么办?梳理思考,总结如下:
首先,适应变化的规律,迎头赶上。
从校园到校园,是绝大部分老师的学习生活轨迹,曾经以为的一辈子,也应在不久的将来所改变。现在,因为疫情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线上学习,已经在印证,学习,不一定在校园。生活的“牢笼”打破了,安全感从何来?那就适应吧。积极学习,努力熟练。记得刚上班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最多课前准备做些字卡、写好练习题。后来,电脑普及,用电脑课件,白板交互功能等等辅助教学。现在,要做主播,那就继续吧。熟悉平台操作,开直播、连麦、视频会议……慢慢学吧,艺多不压身,变化来了,适应即可。
其次,打破心中的围墙,融入社会。
学校的围墙还在,我们可以打破心中的围墙。与学生交往,不做高高在上的引导者,做是平等、共同的伙伴;与家长交往,用专业赢得家长的认可,用专业赢得自己的尊严。就说现在,要上网课,那就用专业主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前充分准备好,开启直播,精炼、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隔空不相见的学生,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类网络工具,多多互动,用吊足学习胃口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第三,保持教育的初心,走向未来。
上师范时,最喜欢校园东北角的陶园,喜欢坐在陶行知的塑像边,静静地注视他的塑像和下面的那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竟成了从教后常常回到脑海中的一幕。所以,当网络上下都在抱怨,当老师吐槽自己成了十八线主播,也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清华大学已经95岁高龄,从教70余年的量子力学教授张礼,他和我们一样,在疫情时期开启了主播生涯,网络卡顿,多试试,连麦慢,就等等……所有的问题,均不慌不忙应对。上课之余的时间,就是读资料、做研究……他说:如果有一天,脑子不行了,看不懂也讲不懂,那我投降。可没到那一步,我绝不放弃。他的网络课,不少学生敢于在互动面板提问,竟有许多学生评价,比现场课还好。
其实,在近几天的工作中,也接触不少这样敬业的前辈:中国阅读学会的甘其勋老师,他在直播镜头前认真而又深情地告诫我们读书的意义。原金水区教师发展中心孙红星主任,他精辟地点评我们学校数学组教师规划,他用他一贯的认真态度,精准而又到位地解读学校“回到未来”的核心理念时,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有敬意,深深的敬意,那网络的卡顿、操作的不熟练还算得了什么呢?
再次看向书的封面,我想,所有的思考汇成一句话:适应社会的变化,打破心中的墙,保持教育的初心坚定地走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