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读教材才能进步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3-08 浏览:539
导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而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和延续。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很多知识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本次活动中,我们不管是从课还是课后沙龙式的教研...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而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和延续。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很多知识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本次活动中,我们不管是从课还是课后沙龙式的教研都受到了批评,我突然像迷了路的孩子,不是找不到路,而是不敢相信前人告诉我们的前面的亮光处就是出口。究其原因还是研读教材不够深入,侯老师告诉我们研读教材不仅要读课本还要读“课标”,结合“教师用书”等辅助材料。但是自我反思,只带过一次教参参加活动更别说是课标了,我就是那个一问三不知还妄想着进步的人。踏实的学习从来不是过时的话,我一直说着读书读书但离我最近的能帮我摆正目标的教参读的次数都寥寥无几。我接受批评。我静下心来想一想,研读教材就要纵向把握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善于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数学教材的来龙去脉,抓住教学的要点,定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从而使每一节课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玉英的课也是在我们的集思广益之下备出来的,课的完成可能是一个老师的本事,但是背后我们整个小组也一直努力的想有提高,我们没有坚持住前人上课的优点,因为我们研讨时也很少提及哪个地方好我们就不需要改动,每个人都想上出彩,忘了前人的经验,丢掉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应该在备课时根据前人讲课后的讨论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并适当了解初中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数学学习尽可能保持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并使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前后呼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材的很多内容精而少,只有相应的主题图、同学间的几句对话或提出的问题, 对教师解读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分分(一)》就是淘气笑笑分苹果,情景图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的是对分数必要性的引入,是分数产生的条件,是数系的扩充。我们根据分苹果的情景进而用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分数,感受是孩子学习一个新知识的基础。虽然课堂上孩子异口同声,只能说明他们认识能感受的到,却不是真正的理解,通过画图直观的感受认真研读教材才能进步 实战分析【快三平投稳赚方法】口诀玩法归纳 教学研究  第1张的意义必不可少。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的数学思想,并以概括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认真地研读它。不仅要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细节决定成败在什么情况都是用,这节课也一样。课本中智慧老人的形象是无所谓的吗?不是的!是引导孩子认识数学中另一种表示一半的方式同时也是提醒这教师这点必须要重点学习。这是我们教研时分歧比较大的地方,有的小伙伴觉得涂出图形的认真研读教材才能进步 实战分析【快三平投稳赚方法】口诀玩法归纳 教学研究  第2张这个环节是真正认识1/2的地方,我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我把认识1/2放在了涂之前。我们有分歧没有解决还是因为课本教参看得太少了。教参明确说了涂的环节是使学生深入了解而非一般了解,在之前的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1/2在继续进行。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分析,创设这一情境的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是什么,在情境中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在哪里,学生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才能进行如何引导。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性地开展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学生学习条件的不同,学生所处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学生认识的差异, 接受事情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自己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教材中的“例子”不是普通的“例子”,它是学科知识的载体,集科学性、时代性、和新的教学理念于一体,不能随意删减。玉英在均莹的基础上加入了数轴并且渗透了根据平均分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分数,想法大胆但过于超前偏离了目标。我们可以有意识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也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本节课的目标。分数的初步认识到底上到什么程度,到底应该为后续的学习准备写什么?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分数,认识分数。认识到什么程度?应该是知道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能用直观的画图或者举例说一说一个分数的意思,简单理解分数单位。我们自己都还没有搞清楚逻辑的事情,不要轻易的出现在课堂,过多的展示可能忽略了学生的学,在学生的会学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课的角度,我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是在帮助孩子理解分数。

教材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557.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