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我太难了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3-08 浏览:470
导读: 语文老师:我太难了 “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一句调侃,侃出许多语文老师的无奈——教语文,我情非得已。 因为语文难教难学。 语文难教难学,难在两个字——“杂”和“广”。 比如词句。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积累课...


语文老师:我太难了

“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一句调侃,侃出许多语文老师的无奈——教语文,我情非得已。

因为语文难教难学。

语文难教难学,难在两个字——“杂”和“广”。

比如词句。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词语,并学会运用”。学会运用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谁来告诉语文老师,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的范围是什么?哪些算是优美的?哪些是次精彩的?

再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至于这些标点符号分别有哪些用法,你是语文老师你总结,否则让你手抓刺猬无从下手。

又如综合性学习。“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是第二学段安排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哪些算是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何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个就需要语文老师创造性劳动了。语文老师只会备讲批辅哪儿够?还得会编教材。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很多孩子的语文成绩就开始明显低于数学成绩。为什么?因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始考阅读和习作。考阅读,平时教阅读吗?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逐段的分析,算是教阅读吗?不能说算,也不能说不算。就看语文老师的语文水平了。但能肯定的是,考试一定不考这些课文。如果语文老师对教材、对课标,对考纲不具备一定的整合辨析能力,不会有意识地通过逐词逐句分析课文来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那对不起,你的学生在考场上更不会。记得以前老强调“依纲扣本”,现在哪个语文老师还敢只“扣本”?那会让你在考试中死得很难看。

再说习作。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能绘声绘色讲清楚一件事,等到小学毕业写“最难忘的一件事”也没见写得有多“难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每周两节作文课,要评、要讲、要写,结果哪个环节都是水过地皮湿。二是语文老师难以名状的苦衷。如果站在战略的发展眼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那么短时间内恐怕很难看到成效,如果这届学生在自己手里能有个三年或者六年还好,大不了放长线钓大鱼,万一和这班学生只有一年的缘,说啥都不能让这一年的成绩栽了。咋办?套模板、背范文……改作文改到自己恶心吐。

还有所谓的的标准答案。不是有这样一个逸闻吗?一个小学生在做语文作业,被一道“阅读理解”难为住了。巧了,这篇阅读理解的材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正是出自这位小学生的教授父亲之手。这位父亲胸有成竹,如此这般给孩子做了指导。没想到第二天孩子拿着打了鲜红“X”的作业奚落父亲:你还是教授呢,你的答案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一点儿也不一样。这位父亲看着老师给的“标准答案”,苦笑两声:“我怎么不知道我写这篇文章是这个意思……”


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一边强调“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一边拿着标准答案来考量学生的理解,4分的题答不够四点一定得不了4分。这不是荒唐吗?

“用教材教”已成共识。问题是,用教材教什么?

比如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小摄影师》,有的老师主要围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来开展教学,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的老师主要围绕“体会文中提示语的三种不同用法”来开展教学,这是在教学生认识和使用冒号引号;

有的会围绕“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展教学,这是在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

这不同的教学设计,或许来自不同的学情,但更多的是来自语文老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控罢了。家长看了是不是很心慌?我的孩子在不同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学的怎么不一样?


语文老师也很难啊,语文老师也想有个“标”有个“杆”,也想清清楚楚地知道这节课我应该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


这就是语文,没边没沿,教的学的可能都不是考的。

真羡慕数理化,学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考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563.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