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赶集”
作者:懂得珍惜
现在是上午十一点,任务基本完成。“赶集”,这个久违的词,又一次从忙碌的缝隙里“挤”了出来:
儿时的农村,“赶集”是一个让人心奋的词汇。隔上一段时间,大人们就会叫上邻居们去集市上逛逛、看看,瞅见喜欢的东西了,大家一块围上去帮着砍砍价、再挑挑捡捡,买一些回去!或者是穿上新衣服,去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面“guiyan…guiyan(炫耀)”!而小孩儿们如果能得到垂涎已久的美食,则一定是富足和受宠爱的象征,要被好多人羡慕的……
今天我们的“赶集”,却是亲自上阵、主客翻转。拉上需要派送的“货物”,去昨天已经瞄好的合适的点位:既不靠外,也不靠里!靠外了,会影响交通,招惹城管;靠里了,不方便客人,他们来了瞅不见,可能就要发点牢骚、落下埋怨!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早点去,天不明就要把“货物”往车上装好。这个行话叫“装车”的工作可也是个技术活,也是很需要功夫的:既要动作麻利,还要在心里记好各种“货物”的存放位置,以及哪些货装了多少?心里要默默惦记,免得届时派送过程中手忙脚乱!
这不,为了尽快把教材送到孩子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影响,今天又亲自体验了一把早早出门去“赶集”的生活。
说起“赶集”,我可是老手了!
在农村,初中生是要算作家里的一个劳力的。假期里,为了把自家地里种的小米、绿豆、葡萄;还有正月十五家家喝的“糊涂茶”里需要的米面;或者是去果园里进点鲜桃、苹果,去菜园里摘些番茄等,去集市换成钱,补贴一下家里面的困难。把爸爸给自行车后面用钢筋焊的那两个铁篓,弄个纸箱放上,就成了简易“货箱”!每天出发前把晚上提前装好的东西放上,车把前面挂个妈妈缝制的布兜,放点少量零钱、秤、几块馍!在晨曦中就上路了!
为了能找个好的位置,往往四五点就起床,匆忙扒拉几口饭,但要注意少喝汤,因为集市上自个“孤军奋战”,跑厕所可是个很大的麻烦!
等到了集上,前后骑着转两圈,找个好位置,把东西敞开口子放好,搬个石块,就开始等待顾客挑选!那时候还没有手机,看什么也不方便,没法打发空闲时间,所以去之前口袋里就装着《故事会》、郑渊洁的童话什么的,反正只要有字就行,往往把那些书翻看得老烂老烂也不舍的“ban”!
买东西的是大婶、大妈居多,男人们很少见!自家的东西往往秤杆子给的高高的,她们也很喜欢,没零钱了,再添把小米,凑个整数,虽然缺钱,但农村人的“敞亮”憨厚还是有的。这样子一传十十传百,三下五除二的,我的东西往往很快就可以卖完,赶上中午之前,蹬上自行车,就匆匆回家了。妈妈早早的做好饭,放凉点,绿豆面片儿,就咸菜!喝上两大碗,把卖的“收入”给妈妈,重新装车,就又出发了!
这期间去过侯地、西村、回郭镇、芝田、八陵村等地方,那时候各个地方什么时候该集市了?哪个集市什么地段最好?哪里有厕所?哪里有书店?我心里太清楚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饭店,简简单单2元一碗烩面,也不舍的喝上一碗!因为我想把钱块块毛毛尽量多点给妈妈,我喜欢看着他心疼的目光里赞许的笑意!
除了骑车去赶集,中间还挑上“箩头”,去虎山坡、牛顶坡等山地里转。因为那不是人多积聚的地方,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吆喝着,才能引来人群围观!小品里的“换大米”,我是亲身经历的。甚至还在大清早赶客车,去园丁街口、化工厂门口叫卖过鲜桃的!
虽然很累、很苦,有时难免会饿肚子,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但从这些经历里面,也学到了忍耐、坚强、自尊自爱、大度的体验。对街上那些个小摊小贩,还有那早早拿着地里种的萝卜、青菜、黄瓜等的老奶奶,往往深切同感!买东西时从不忍心斤斤计较与价钱高低的!
社会就是一堂大课,生活就是一种体验,经历就是一种财富,里面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但苦难的日子,走过头来再回看,又很新鲜,心中坦坦然!
最好的世界,是平凡的世界!最好的人生,是服务他人,充实而果敢!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