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愿再这样持续纠结。遂,坐下码字,叙事自愈。
01这一招儿
昨日,看到一本有关富兰克林的名人故事书《从战争领袖到电学奠基人》。那一刻,想起了博编如花老师的文章《跟着富兰克林学写作》,想起自己正在发愁本周一文,便读了起来。
小富同学,爱动脑,勤动手,一会儿制造个划水木桨,只为加快游泳速度;一会儿用风筝带人游泳,只为能解放手脚。人小鬼大,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你看他——
在汹涌的大海上,高喊口号,指挥小伙伴齐心协力划船桨,小木船在大风大浪中出没,他不但拒绝水手的帮助,反而还要替水手担心;
朗诵会前,帮同学汉森背诵《农夫和蛇》,自己也背得滚瓜烂熟的;
朗诵会上,他第一个出场,当老师把他要背的题目错报成《农夫和蛇》时,他宁可自己成为朗诵会出丑的那个人,也不愿抢了同学汉森要背的内容,还要照顾老师的面子。
八岁的孩童,就能如此地勇于担当,也是少见。
看到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七篇,不足整本书的五分之一处。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14岁的小富同学,尝试诗歌创作,钻研散文,书信辩论,跟着《旁观者》学写作技巧,我再次想起了博编如花老师写的《“懒鬼起来吧!”——-跟富兰克林学写作》一文。
若不是看过如花老师的文章,摘录过文中的写作方法,估计这一部分,又会被我囫囵吞枣地读过。
现在,不会了,我要精度,深思。翻回这一部分,重新读了一遍。可还是没有闹明白小富同学的学习门道在哪里?哎,先摘录下来吧,备己再学。
富兰克林在自己认为很好的段落下做上记号,逐段逐段背诵。
几天后,富兰克林模仿原文的风格写了一篇文章,然后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缺点后,再动手修改。
在此基础上,富兰克林又将这些散文改写成诗,一直到自己忘记了原文的结构时,再来设法将诗中的意思用散文表达出来,然后也和原文作比较,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样做的结果是富兰克林学会了如何处理材料,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经过努力,富兰克林的写作技巧大大进步了。
码字至此,一方面,佩服如花老师,就这么一丢丢小事,她竟能捕捉出来,还能娓娓道来,写出一篇关于写作行动力的文章,而且是有步骤便于仿做(克服懒惰先写起来,写信辩论模仿写作),有方法便于实操(晨说一刻钟),分阶段便于提升(从想到什么写什么到需要什么写什么) 。如花老师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我仰慕的佳作。
另一方面,纠结于自己的愚笨,反复看了几遍,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学会小富同学练习处理材料的方法和步骤。懵圈ing。
看到封底小富同学的话,“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大抵是这个样子的。读易写难,难就难在没有自己的思考,写时就无米下炊,结构不清。还是那句话,思维是王道。
这,是我如鲠在喉的一件事。左思右想一整天,不知其解。但,至少在背景知识方面,我是不足的。
小富同学虽然只上了两年公学,一年私塾,后因家境窘迫就无法继续接受教育。但上学不多的他,读书甚多,酷爱在书中寻找乐趣。
12岁,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时,他偷偷藏钱,买了一套大部头的百科全书读;自己买的书读完了,拿去和别人交换看;父亲锁在屋顶阁楼上的大藤箱里的书,他也能想法偷看。
14岁,跟随哥哥学习印刷时,白天干活排字,他一边排版,一边识字辨义,对所排的文稿内容也就初步领悟了。夜深人静,他躲进阁楼,阅读那些刚刚装好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新书(装订不良的次品)。
当斗地痞送书有功时,他不要奖金,而是要了本名著《苏格拉底回忆录》,又开始在哲人们的思想里漫游。
他还结交了不同印刷厂的学徒,把各自书店新印出来的书拿出来,交换看。(不能把书弄脏,次日早上归还,以免被店主发现)
为了能够读完一本好书,他经常彻夜不眠到天亮,读到疲倦的时候,就用冷水洗把脸,然后继续读,直到读完为止。
就这样,古典名著,历史故事,海盗小说,传奇珍闻等,小富同学一一博览。
他还喜欢听大人交流,喜欢听水手讲故事,这些都能引发他的思考,都能让他把习以为常的“。”掰开揉碎, 捏成“?”探个究竟,然后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再把它拉直成“!”
佩服至极,继续读小富同学的故事。
02写作二三事
上一节,说到小富同学斗地痞的事,那次是给藏书家马尔太先生送书。看到小富同学如此爱书,马尔太表态:“你可以随时到我这儿来借书。”后来,他还送给小富同学一套诗歌集。
读完了这套诗集,小富同学产生了动笔写诗的念头。因为在他的脑子里有无数动人的航海故事,他一直想诉诸笔端,这套诗集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一连三个通宵,伏案创作,书写他心中遥远的梦想。努力最终有了结果,几天后,小富同学的两首长诗终于面世了。一首为《灯塔的悲剧》,叙述一位名叫华萨雷的船长和他的两个女儿沉船遇难的真实故事。另一首为《水手之歌》,又叫《黑胡子大盗被捕记》,讲述的是水手与海盗间的传奇故事。
时逢他哥的印刷厂没什么业务,就将他这两首诗用粗糙的纸张印了出来,让他沿街兜售。没想到那本《灯塔的悲林剧》竟然销路很好。
看着自己的“杰作”被销售一空,富兰克林第一次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小富同学的欣喜,同时想到了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不就是一实例吗?管大办作文周报,不就是为了搭建交流平台吗?(毕竟刊物发表数量是有限的,作文周报能尽情发表学生作品)
虽然多年以后,小富同学承认自己那两首诗的格调低下。但发表的喜悦,畅销的愉悦,大大激发他写作的兴趣,他不就曾有一度想要当诗人吗?这就是发表的力量。
诗人当不成后,小富同学转而钻研起散文。有一次,他和好朋友约翰・格林辩论关于妇女应否接受高深教育和妇女有无从事研究工常作能力的问题。两个人各抒己见,辩论激烈。分手时,格林占了上风。然,小富同学并不认可,因为他认为格林不是靠论据压倒了自己,而是靠口才。
于是,小富同学把自己的论点写在纸上,寄给格林,继续那场争论。就这样双方互相都寄出了三四封信。
这一刻,我在想,当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时,力量是多么强大!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常常为学生习作难发愁,如果能调动学生表达的需求,促成交流,不就能有效的解决学生习作难、习作空洞这一现象?写博,不就是很好的与人交流的平台?对的路上,再难我要坚持。
第三件事,小富同学16岁时,开始匿名向他哥家的报纸上投稿。有了第一次不错的反映,小富同学投稿就更积极了。他不但写散文、随笔、书评,还写短评,刊出后很受读者欢迎。虽然对文章加以好评的这些人或许称不上什么专家名士,但正是这些无名人士的赞许,增强了小富同学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
我认同。被看见,是一种幸福;被肯定,是一种动力。想起了“叙事者·星火团队”,大家真诚的交流,无拘无束,总有一种家人般的温暖和惬意充盈在身旁;想起了郑州教育博客,博编拿着放大镜看每一篇博文的亮点,一句句留言,一次次点拨迷津,给与我力量和方向,总有一种师长般的目光和期待照亮我的心田。
这一刻,我改变了看问题的心态和视角,觉得教育叙事如此美妙,觉得教育博客如此美好。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记录此刻,感恩遇见。
2020年3月7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