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里的“药性”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3-08 浏览:523
导读: 文字里的“药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读懂“药性”。 北宋皇帝赵佶就没读懂。 据说,当年张择端画完《清明上河图》后,先把这幅画呈给宋徽宗赵佶,也就是说赵佶是这幅画的第一位读者。皇帝...


文字里的“药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读懂“药性”。


北宋皇帝赵佶就没读懂。

据说,当年张择端画完《清明上河图》后,先把这幅画呈给宋徽宗赵佶,也就是说赵佶是这幅画的第一位读者。皇帝赵佶端详着这幅画,他从这幅画中读到了北宋的繁荣,读出了张择端对他的歌功颂德,当下龙颜大悦,立即用他特有的“瘦金体”提写了“清明上河图”,并加盖了双龙小印章。


张择端真的是在歌颂皇帝?

研究发现:《清明上河图》画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偏偏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马,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军队上更离不了。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的重要物资。画中唯独缺少这两种动物,其实这是一幅“药”——是告诉皇帝赵佶重文轻武的危害,是告诉皇帝一旦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入侵,北宋将毫无抵御之力。果然让张择端言中。1127年,北宋亡,皇帝赵佶被俘,受尽凌辱和折磨后而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开了“药”,但遗憾的是,赵佶没读懂这剂药,北宋之病因此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国家亡了。


和赵佶相比,唐代的张籍就很聪明。

张籍,当朝五品官水部员外郎是也。

某天,他收到举子朱庆馀呈上的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先看前两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意思是说,昨晚洞房花烛彻夜通明,今天天还没亮,新娘子就梳洗打扮,等着到堂前拜见公婆了。

这是讲唐朝的婚俗。我们今天的结婚仪式是一气呵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而在唐朝,完成一桩婚礼要经过六礼、谒舅姑和庙见这三个重要环节,才算“礼成”。哪个环节更重要?当然是谒舅姑最关键。毕竟六礼只是形式,庙见时祖宗也不会直接表态,而舅姑对这个儿媳妇是否满意,甚至能够决定新娘子的去留。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还少吗?刘兰芝不正是因为焦母认为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即使焦仲卿长跪不起,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来威胁母亲,最终俩人也只能 “孔雀东南飞”。同样,陆游深爱唐婉,也是因为陆游的母亲不喜欢,俩人也只能“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所以在古代,公婆的认可对新娘子尤为重要。有了这个前提,再来看这两句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不是字里行间都是新娘子的紧张?天不亮就起床,眼巴巴地看着还在燃烧的红蜡烛,就等天一亮,马上去拜见公婆。她心里多紧张啊,她多想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啊。

怎样才能留下好印象呢?再看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即使在唐朝,也还是看脸的,新娘子这时候能做的,就是精心化妆,把自己打扮漂亮。打扮完之后,娇羞地问身边的丈夫:你看我这眉毛画得是深是浅,可还时髦?可能讨得公婆的欢喜?

洞房花烛、画眉入时,这首诗写尽了新娘子的娇羞和新婚的喜悦。


这首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也就是快考试了,考生朱庆馀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诗。为什么考生朱庆馀在考试之前要给一个主管水利的水部员外郎写诗呢?

这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关。唐朝的科举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参考平时成绩,也就是“通榜”。录取的时候,参考通榜和临场发挥,最终决定录取人选。通榜的排名是谁定的?是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向主考官推荐的。所以参加考试的举子们把自己平时写的诗文精心编辑,呈给文坛前辈,求了解,求关注,求推荐,这叫“行卷”。可是,行卷的举子那么多,文坛前辈万一把自己忘了怎么办?举子们又创造出另外一种习俗“温卷”——行卷之后,考试之前,再给前辈写一首诗,加深一下印象。

朱庆馀的这首《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这样一篇温卷之作。这篇温卷很高明,一语双关,一箭双雕。考生面对主考官的心情,不正像新娘子拜见公婆,既紧张又期待吗?


朱庆馀究竟在写什么?

“洞房昨夜停红烛”?我昨天已经参加完考试了。

“待晓堂前拜舅姑”?现在我只等主考官的宣判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已经尽力发挥了,现在只想问问我最信任的张籍老前辈,您觉得我写得好不好?您会在主考官面前替我美言几句吗?

在这首诗里,朱庆馀自比新娘,把张籍比作亲爱的丈夫,又把主考官比作威严的能决定命运的公婆,还把精心完成的考卷比作新娘精心描画的眉毛。这不是一首闺意诗,这分明就是打探情报求点赞。通篇都是关心考试,通篇却不见一句跟考试相关的,谁也挑不出毛病。这大唐的考生,人才啊。


张籍读懂诗里的“药性”了吗?

看看他的回复《酬朱庆馀》:

越女新秀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仅仅在夸越女吗?肯定不是。

什么是“越女新妆出镜心”?这可不是说一个天生丽质又精心装扮的越女划出了镜湖的水面,而是说你朱庆馀既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现在终于走出乡野。

什么是“自知明艳更沉吟”?这也不仅仅说越女自知美貌还不自信,这是说朱庆馀明明知道自己水平很高,干嘛还要担心得不到主考官的赏识?

“齐纨未足时人贵”,也不仅仅是说有些小姑娘穿着漂亮,但并不可贵,还是说你不要担心有些考生包装很好,有些背景很硬,但那些都是外在条件,并不受人尊重。

什么又是“一曲菱歌敌万金”?当然不只是越女发自内心的菱歌价值万金,是说你那一首用心书写的《近试上张水部》,已经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会大力推荐你。



看,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有“心病”,张籍的《酬朱庆馀》就给了治心病的“”,举子没有扰乱考试秩序,提前去打探考试结果,举主没有违规操作,提前告诉考生结果,俩人不都在那里谈论着美丽的姑娘吗?彼此隔空一笑,就心领神会了。

这,才叫高手过招。



要读懂文字里的“药性”,大概不能止步于字面含义,读出它蕴含着的人性、社会、万物的规律以及生活的一些逻辑,读出在我们自身生命以外的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在读世界、读他人中,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狭隘,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贱……


文字里有“药”,每个人读出的“药性”尽管不同,或许多多少少都能治“病”。这大概也是鸡汤文励志书总能占据一席之地的缘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0604.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