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有子的变通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习这件事,本质上是从交流开始的。
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听到精彩的地方,赶紧记录下来。就算是一字不差的记录,那也要从老师冗余的信息流中将精华判断、提取出来。这其中还有个简化、转化的问题,简化到自己能跟得上老师节奏的程度,转化成自己能够录入和读取的语言。
有些学霸更不得了,他们最善于做的便是将标准答案转化称自己的语言去记忆,然后再讲自己记忆的符号转化成标准答案。这个过程像极了谍战片中所拍的密码电报,基本能做到信息零衰减。
还有一种说法,说最好的记忆方法莫过于讲给别人听。所以,班级里的学霸常常是那些经常给别人做“小先生”的人。
有子就是孔子课堂中的学霸。前面,他替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学习先王之道——以礼乐治天下”的问题。接下来,有人翻看他的笔记:
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老师在上面讲“信”,有子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孔子的学问向来是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有得不到的或者不如意的,一定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子显然了然老师思想的精髓。所以,老师讲“信”时,有子就在考虑“信”是他人最自己的态度。那么,如何树立自己的“信”,获取他人的“信”呢?
对人做到“义”的程度就差不多了。“义”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宜,恰到好处;二是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有子在这里说的“义”,超乎相宜,接近侠义。
做到这个“义”,那么一个人的“信”便可以做到“言可复”的程度。也就是说出的话都能落实和兑现。
秦汉末年,项羽收下有位将军叫季布,在楚地特别有名。季布的威名不仅在他的武功,更在他的“言可复”。后来,项羽兵败,刘邦悬赏通缉他,楚地居然仍能流传一句俗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可见,季布对“言可复”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到楚人对于季布“信”的程度。
如何赢得别人的信呢?
像季布那样重视“言可复”到“义”的程度,“信”自然就有了。
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信近于义”,彼由自求的问题。
“恭近于礼”,则是内自外求的问题。
“恭”是内心的敬重、敬意。你内心里有敬重、敬意,不能只放在内心里,要通过“礼”表现出来。
孔子后来有句话叫“出门如见大宾”。你不能只在心里知道敬畏天地自然,敬畏每一个生命,你要表现在“礼”上,出门看到一切,都像看到了尊贵的宾客一样对待他(它),这就差不多了。
“礼”是仿照天地自然的秩序所制订的,有了“礼”便不至于无序,对自己而言,最大的作用是“远耻辱”——避免了遭受不必要的耻辱。
特别是对于那些父母过世的人而言,自己的身体本质上是父母在人世间的“遗体”。到这个时候不懂“礼”,招致侮辱甚至身体上的损害,实际上就是侮辱和损害父母的“遗体”。诗经中为什么骂得那么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要是不懂礼,不实践礼,为什么不早点去死!
在古人看来,你不懂礼,不实践礼,不是你自己的事儿,那是要辱没你的先人的!
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个学霸不是白当的,很懂的转化和变通。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他老早就意识到老师讲的那些东西,真是好,普通人却很难绝对做到。
孔子发现了“学问”,发明了圣贤的标准。以有子为代表的他的学生和追随着,不断实践他的“学问”,朝着“圣贤”的标准前行,研发出了“圣贤之道”。
“圣贤”是个目标,人人心向往之,却人人难成。
“圣贤之道”是条路子,人人可以实践,个个可以参与。
儒家精神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有子应该功不可没。
如果绝对的无私做不到,那就先做到相对的。如果不能“幼人之幼、老人之老”,那就先做到“老吾老、幼吾幼”。不能推及到天下人的时候,先从自家、自身做起,这样的做法也是值得称道的。
“因不失其亲”,变通归变通,公的方向不能变。大公做不到,可以先从小公开始,无私做不到,可以先从有限度的私心开始。不能小公也不讲了,直接朝私的方向上堕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