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以致远
孙军红名师工作室 牛惠娟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人们终于可以宅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躺着为国家做贡献。然而,当美食品足了,当懒觉睡饱了,当追剧追乏了,当抖音看腻了……空虚和不安却随之而来。是少了什么吗?思来想去,是的,好久没有读书了。以前正常上班的时候,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总是要忙里偷闲读一读书的。现在有了这么好的读书机会,却白白浪费,心中怎能不感到愧疚?难怪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翻翻手边的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还没有看完,《温儒敏语文讲习录》刚看了目录和前言,张祖庆老师的一套《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年前邮寄过来还没有拆封。快递还在停运中,忽然有一种家有余粮的富足感。于是,泡一杯茶,燃一柱艾,窝在飘窗上,拿几件毛绒玩具垫在腰后,舒舒服服地盘腿而坐。阳光照拂下,就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和《温儒敏讲习录》,一些深奥的观点和晦涩的语句也有时间斟酌一番。雨雪纷飞时,就读浅显易懂的《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并与自己的作文教学对比来看,思考名师的高明之处到底在哪里。思绪随着文字飞扬,果然“最是书香以致远”。
我的颈椎和眼睛有老毛病,长时间看书也是吃不消的。于是,看累了,就听听“樊登读书”,樊登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特别有吸引力,有时还能伴我入睡。所以,半年多的时间,我在“樊登读书”已经听了40本书了。一天,樊登邀请教育界大咖朱永新老师一起解读《未来学校》,我一下子就被朱老师新颖的观点吸引了。作为一名经历了二十多年“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的传统教学的老师,且还有近二十年的教育之路要走,非常渴望不一样的教育教学体验,因此对朱老师描绘的未来学校还是特别期待的。尤其是疫情当前,“网络授课”从天而降,教师变主播,学生变爱粉,全国的教师都在尝试一种崭新的“互联网+”式的应急教学。这就让我更加坚信,朱老师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的预判,是很有道理的。
毕竟听书只能听个大概,其中的细节不得而知。于是,我从当当网买来《未来学校》这本书,细细品读。在书中,朱老师首先亮明观点,他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大家会到“学习中心”学习。接着,具体阐述学习中心长什么样,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价,父母应该做什么,需要政府干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我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我这个教师将来该怎么教?会不会失业?朱老师指出,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当读到2017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河南人机教育大赛引发人们的猜测“未来十年,教师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时,我还真是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真有机器人代替教师这一天,那我会不会是被首批淘汰的呢?当读到“未来的教育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再接着读下去,朱老师又说,一部分教师“失业”也是必然的。我的小心脏马上又提了起来。怎样才能幸免呢?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首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比如机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等等。其次,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就曾经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看来,我还得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啊!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感悟。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每一次读书的机会。古人尊师重道,以培书香;今日一起阅读,让书香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