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地全身心地老实大量地诵读经典是从当教师之后和孩子们一起开始的。万事开头难,我们的经典诵读之旅,也是坎坷崎岖的。经历了慢慢靠近,慢慢接纳,慢慢爱上,慢慢融合,这一路走来,诵读经典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享受其中,乐在其中。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
刚开始诵读经典是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不得已而为之。身处现代社会,每天之乎者也,总感觉有点别扭,再加上自身的学识浅薄,阅历不足,便觉经典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虽然每天都按学校要求去做,自己读,也带领孩子们读,但是内心始终无法完全交付。
一年级的小孩读《论语》,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老师读起来都很拗口,更别说让孩子们背诵了。班里的家长也无法理解,说孩子们学的东西太难了,有发朋友圈抱怨的,有打电话反对的,还有默默抵抗的。经典与我和孩子们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银河,互相凝望,偶尔触及,却始终无法融合。
二、走近经典,爱上经典
学校的两位校长是经典诵读的领头羊,每天一进校门,首先看到的是吴校长,精神矍铄的吴校长一手捧书,一手背后,出声朗读,颇有学者风范。走近办公室,又会听到陈校长清脆柔和的声音,温婉端庄的陈校长,坐在凳子上身体微侧,正读得津津有味。两位校长的坚持,也感染着我,于是,我慢慢地敞开心扉,接纳经典。
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记得一次诵读比赛,吴校长的致辞妙语连珠,《列子》《论语》《大学》……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又恰到好处,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我心里暗自钦佩,同时感慨于经典的塑人功能,读经典的人,是有魅力的人。
陈校长的文笔也是一绝,辞藻之丰富,语言之精妙,情感之流露,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有质感、有韵味,又不失纯美。每每拜读陈校长的文章,我都流连忘返,羡慕不已。我想这和陈校长爱读书爱积累是分不开的,于是,我以陈校长为榜样,用心去做一个以经典为友,与书香为伴的人。
学校里的老师们也都被经典浸润,沉醉其中。俊东老师的书画作品《高山流水》《列子学道》《愚公移山》……让人啧啧称赞;邢巍老师成立了高跷队,展现着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王璇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讲述着古老的经典故事;晓鑫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陶笛演奏出那悠长绵延的曲调;喜梅老师更是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到读经队伍中……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韵飘香。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强大,我也深受鼓舞。
每天带着孩子们一起读《论语》,刚开始艰涩难懂,拗口不已,读着读着,便觉朗朗上口,读出其中韵味,其中妙处,渐渐地达到了背诵。班上一个个六七岁的孩子,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论语》,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又让人自豪的事情。每天跟着孩子们一起诵读,我也能流畅地背诵几章。我和孩子们的诵读成果,也激励着我们继续读下去。
慢慢走近经典,我也慢慢地爱上经典。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智者?何为仁者?何为美?何为丑?它引领着我,去上下求索,穷其真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会我们自查自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我们勤学善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会我们孝敬父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教会我们坚韧执着……经典,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它具备着永恒的价值,让人常读常新。
三、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假期里我也没有闲着,走到哪里,书就带到哪里,并且一天不落地坚持诵读。有一次赶火车,坐在车站百无聊赖,我拿出《论语》,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轻声吟诵。刚开始,别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的脸也被这光束刺得火辣辣的,但是当诵读渐入佳境,我也全然忘了自己身处何地,只顾吮吸这经典蕴含的甜美乳汁,来滋润自己干涸已久的心灵,每读一处,便觉自己的灵魂在升华。
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坚持每天在班级群里读书打卡,早上6:00,他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读《论语》,到了晚上12:00仍然会有人在群里发语音打卡,我一边劝孩子们早点休息,同时也为家长和孩子们这么看重《论语》的诵读而感到欣慰。而我,每天都会对孩子们的诵读情况进行统计,每隔十天总结一次,点名表扬那些每天都能坚持,有恒心的孩子。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播种者,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撒播经典的种子,慢慢浇灌,待他们长成根基深厚,枝叶繁茂的大树。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学校里的老师、孩子,一个个都变成了文质彬彬的君子,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经典文化的气质与魅力。现在,诵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和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和孩子们都犯了“读经瘾”,一天不读浑身难受,便觉当天过得不完整。诵读经典,我们享受其中,乐在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