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4-23 浏览:425
导读: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两句话引自一位女教师的来信。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育工作的灾难。它不仅打击着学校工作,也打击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两句话引自一位女教师的来信。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育工作的灾难。它不仅打击着学校工作,也打击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我有非常准确的材料说明,许多中学毕业生害怕上师范院校是认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没有空闲时间,别看有很长的假期。

我还有很有趣的统计材料:向其孩子上了高等学校的500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的孩子在哪些高等学校、哪些系统学习?”只要14人回答:“在师范学院”或“在综合大学学习、准备当教师”。然后又问:“为什么你们的孩子不想当教师?”486人回答说:“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工作多么不容易,没有一分钟的空闲时间。”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想系统地读些教育理论,我翻开了苏大师理论探索中最为世人熟知的《给教师的建议》。用一个月时间将近读了两遍,苏大师的教育思想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金色的沙滩,庞博而平静,只有当你走近了低下头慢慢找细细寻,才能发现那一个个五彩的贝壳,就好像一块块细腻的碧玉陈列在海天之间。

比如教师的时间和阅读的相互依存性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发展。然而,“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却依然是广大一线老师深深的困惑和痛苦。“不愿当老师,因为做老师不易”也依然是教师子女坚定不二的认知。


苏大师给开了个药方:

那么,教师究竟能不能工作得使自己有空闲时间呢?这个极难解决的问题甚至往往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事实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语文、数学教师每天除在学习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再加上课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

如何解决时间问题?这是学校生活中的全盘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它和学生智力发展时的问题一样,确实是由学校的全部活动所决定的。

重要问题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一个工作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仅花了约15分钟。

这个回答稍稍打开了一扇小窗户,从而显示了教育技艺的奥秘。如果一堂出色的观摩课只需要准备15分钟,那我们就不用抱怨缺少空闲时间了吧。

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


苏大师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他的100条建议中,我粗略估了一下,提到“阅读”至少在30处以上,是的,他在反复强调“阅读”,强调教师的时间和阅读的相互依存性。


备课的时间从哪儿来?从阅读中来!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地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你天天阅读,终生以书籍为友!”


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尽可能多读本学科科学知识,使教科书成为我们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

优秀教师教育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苏大师说,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教龄到了15—20年,这个比例应该成为20:1,或者30:1,甚至50:1,而这一切全靠阅读!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有数量的增加,数量转变为质量,衬托着教科书的背景与宽广,使教科书发出像细小光线在明亮的光流中一样,那么作为教育技艺基础的业务品质就表现愈明显,这就是在课堂上叙述教材时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解释三角函数,但他所想的主要不是函数,而是学生,他观察每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理解、思维和记忆上的困难。他不仅教课,而且在教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


试想一下,如果教材只是我们知识海洋中很小的一滴,成为我们看来最浅显的课本,就像识字课本一样简单,到那个时候,备课就真的无须花几个小时了。


让我们试问自己:

我工作几年了?

我每天备课需要多长时间?

我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交给学生的知识比例是10:1?还是20:1?或者50:1?


当然,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中其他因素和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但这些因素和方面,往往也和阅读有关!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814.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