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乱我心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吴瑶
今天要讲的是一部冰与火的史诗,一曲爱欲与权力的挽歌,它独立于历史正剧和宫斗爽剧之外,以涵盖全方位的美,如同艺术品一般超脱于俗世之外,让人来到那个华裾鹤氅、丹楹刻桷,那个让人心心念念的盛唐——《大明宫词》。
这部剧以大唐全境守护者、国民女神、太子椅的继承人、面具摘下者、老公杀手、唐玄宗的初恋、朝堂降生的太平公主,和母亲阿武相爱相杀为主线,讲述了这位大唐传奇公主,初恋意难平,婚姻意难平,母亲意难平......各种意难平,经历种种,唏嘘的一声。
不明真相的观众,很容易被它如同莎士比亚附体的台词和李少红独有的鬼片风和狗血的剧情劝退,但它之所以被观众记住,全源于它前所未有的独创性。
在我心里,这是一部用来“欣赏”而不是来“看”的电视剧。它是绽放在国剧之山悬崖的玫瑰,是被长安阴雨洗刷后的嫁衣,红极深处,瘦骨阑珊,绽放着浓烈的优雅和悲凉。李少红用精致的镜头和华丽的台词,把一切都推到了美的极致,塑造了归亚蕾、周迅、陈红、赵文瑄、李冰冰们的无与伦比,将贞观遗风、大唐盛世的骄傲融化在每个皇室成员的血肉里。
随处可见的高贵从容、风流毓秀,像是铺开簪花仕女极乐之夜的古老画卷,甚至连肮脏的权谋、血腥的权斗、不可言说的禁忌之爱,都带着雨夜聆风的微笑和优雅。太子流放、宠妃沉底、亲人相残、爱人相杀,阴风鬼影,白骨森森。阴谋和血腥每一天都在上演,可戏台上仍圣洁纯白,不允许沾染一丝俗世的尘埃。
在这里,讲爱恨、讲斗争、讲痴情、讲背叛,它是宫闱深处最见不得光的血腥秘史,是宫墙之下沦为笑谈闲话的他人沧桑。奢华富贵的大明宫内,多的是爱而不得的情人,多的是为权力疯狂的孤独。王宫贵胄,被世人如神灵般高高捧起,可,不过是一群用权力和爱情来麻醉自己的精神病......
李弘成了理想的殉教徒,换来爱人合欢在朝堂的歇斯底里;李贤战战兢兢机关算尽,到头来不过是母亲的掌中玩物;李显一生稀里糊涂、任人摆布,最后连死都是那么荒唐;李旦用鸽子来麻痹自己,不过是认清现实的听天由命;李治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看到了爱人的野心、看到了儿子的害怕,看到了一切,可他又能怎样?他对武则天的爱与恨、寒心与感激,让他只能选择沉默,只能在温柔乡和皮影戏前沉醉仅剩的欢乐。
太平,如飞蛾般冲向了薛绍,但他们的爱情,早就死在了两人邂逅的那一天。她拿武攸嗣的婚姻做祭品,拿张易之虚伪的爱麻痹自己,她把一切的不幸都怪罪在母亲身上,她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不过是人间真情,可这偏偏是最昂贵的奢饰品。
在这里,有人拥有世界一切荣耀,可只想获得爱情;有人多的是爱情,却想靠它获得荣耀;有人本可以幸福,却想尽办法拥有权力;有人被推上权力顶端,却只想淡泊和自由。每个人试图抓住自己唯一没有的奢望,不惜粉身碎骨,不惜拿一切做赌注,不惜让这个世界陷入疯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剧中人物,如此偏执和病态,却又觉得如此美丽与迷人。这一片片用欲望组成的大明宫,这一个个被心中执念逼疯的皇室们、贵族们,本就和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没什么区别。
直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故事的结局:旧桌上,一件件陈旧的记忆慢慢扫过,那些数不清的痴情人,更是公主如梦似幻的一生。大殿内,少年和公主一同玩耍着皮影,一曲《采桑女》道不尽的爱与恨,数不清的相思泪,等不到的良人归。皮影前,少年人热切的眼神迎上,看着她美丽的面庞和满眼的沧桑,是大梦初醒,是两手空空,是黄粱一场。她也当然不明白,她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
总的来说,这部剧是国剧的“美”与“独特”的代表。它人美、情美、台词美、音乐美、故事美,处处是优雅,处处是对大唐最美的想象。但华丽之下,尽是爱与权力的悲凉,好似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距离这部剧的首播近20年里,它的争议从来不断。李少红的“鬼片风”,并非人人能“忍”的台词,混乱纷杂甚至堪称狗血的人物关系与剧情......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相比,它也没有宏大的史诗感和贯穿始终的家国精神,甚至算不上是一部历史剧,更像是某个深宫老人口中轻盈幽深的诗词。正如导演李少红自己所说:我只是想怎么来解释这些事,能够更让人觉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是一部放到现在可能争议不断,让人好奇如果现在播,豆瓣会给多少分?更让人质疑,如果现在播,可能连播都播不了的电视剧。但,多少人不喜欢它,就有多少人深爱它。这是一块矗立在影视市场的无字碑,仿佛在告诉观众:我想说的都在这里,其他的是非功过,任他人凭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