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为师”本同道

作者:教育信息网 2020-05-13 浏览:618
导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师和为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各种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甚至有“以政为师”的传统,纷纷将自己的公门子弟,送到周边国家,用“为政”的方式培养、历练,以期有所成就。不少公门子弟正是因为历练出了好德声,才被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和为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各种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甚至有“以政为师”的传统,纷纷将自己的公门子弟,送到周边国家,用“为政”的方式培养、历练,以期有所成就。不少公门子弟正是因为历练出了好德声,才被接回国内执掌乾坤的。


西方教育史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人类早期的学校:部落旁的一株参天大树下,一位老者在树下向一群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参天大树的所在就是早期的学校,那位讲述自己故事和经验的老者就是最初的师者。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能够不断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来,始可以作为人师了。


东西文化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宗旨要义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孔子讲的“师”和西方教育史描述的那个长者,都是能够向他人讲述自己心得的人。不是读了几年书,拿了个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的。没有自己的心得、体悟,没有自己的创造,是没有资格做老师的。


一切“学习”,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用已知解决未知。这个逻辑前提不能说就没有逻辑缺陷,但大多数情况下,它是起作用的。正因为如此,人才要不断学习。用学习本身联通起过去和未来,联通起已知和未知,联通起旧知和新知,联通起理论和现实。


“温”,以火熟物,这里孔子用于比喻以时间再三体会已知。急火叫煮,慢火叫温。“温故”是一种功夫,像煲靓汤,像功夫茶,以平和、缓慢、冷静的方式去重新审视已有的经验和心得。


中国古人在“为政”方面讲“革故鼎新”,讲“苟日新,日日新”。这里,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实际上也是“为政”的功夫。


一、自新


为师者,以教化天下为己任。教化世人,首先得习惯于“自新”。说得直白点,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从新做人,重新做自己,做崭新的自己。站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对自己进行革故鼎新,悦纳更加崭新的自己。


自新不是为新而新,更不是为了搏眼球而标新立异。而是在已有执念、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品鉴,产生新的体悟。在不断的体悟中,串联起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


佛家修行有三境界之说,修到第一层时,山是山,水是水;到了第二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高明一些,是第三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三境界说没有继续说下去,说下去的话,仍然是不断提升的。自新没有休止符,自新永远在路上。


二、全新


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书堆里钻着,钻着,忽然有了芝麻粒儿般大小一丁点儿感悟,忽然拍案而起,以为自己证悟了,眉飞色舞。忙着要将心得批在页面上,忙着要与他人分享。等到真正将那本书读完了,忽然间什么都没有了,又如坠五里云雾一般。


改革开放初期,有个笑话,话说一个外国人有机会到北京前门楼子转了一圈,兴奋地写了一本书——《腾飞中的中国》。回国后,出版社专门付给他经费,要他到中国去考察,他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只写了一篇文章——《我眼中的北京》,后来,出版社反复催稿,他在中国住的越久,反而越是一个字也不敢写了。


“温故”那是从整个已知世界的视角,去看自己的那点经验和心得,从全面去做反复的考量,领悟出全新的意义和心得来。


三、时新


“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不能用老经验去解决今天的问题,老经验也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讲得更进一步,“时时新”,你不反复修正自己的认知,便产生不出解决当下问题的“新知”来。每一分,一秒,都是如此。


时新,还有一层意味,那就是新故合一,教学合一,甚至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合二为一,合而为一,才能与现实完美的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荣与损之间,不断生长、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信息网,如有疑问,请联系(913415906)。
本文地址:http://www.longmaoba.com/post/21963.html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